王汉涛:守护秘鲁安第斯山的那片绿

2024-08-28 14:05:28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记者 张力峰 通讯员 赵渊青 -标准+

“500米,是喜光喜温的欧洲榉木最适合生长的海拔;海拔超过1500米,耐寒性不强的桉木已不能继续种植;海拔超过3000米的地方,雪松能熬过寒冷的冬季,每年保持30厘米的生长速度……” 在中铁二十局安第斯国家公路项目从事林业管理工作1年来,王汉涛早已经把崇山峻岭间的每种苗木“性格”摸得清清楚楚。

王汉涛是咸阳人,转业后成为中铁二十局的一名技术人员。在跟随中铁二十局“走出去”的这些年,他先后参与了安哥拉本格拉铁路、安哥拉卡宾达供水工程等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穿过绿军装、负责过技术管理、担任过工区经理的王汉涛,负责技术管理时,他能盯护着一根根桥墩平地而起,而如今在林业管理的岗位上,他一样能守护着一棵棵树木拔节向上。

中铁二十局承建的秘鲁安第斯国家公路,全线位于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全长236.63公里的公路,是目前秘鲁在建的最大基建项目。这条安第斯山脉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建成后,将与泛美公路相连,可惠及沿线243个城镇的27万民众,极大改善当地交通状况,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高海拔草甸、云雾森林、热带雨林、湿地……由于横跨多个纬度和海拔,安第斯国家公路沿线有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和物种。“2023年12月,安第斯国家公路项目52公里路基铺通。不能因为施工,而让美丽的安第斯山变了样!”王汉涛如是说。    

公路沿线的原生树林,是安第斯山不可再生的资源。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林木,施工开始前王汉涛就把红线范围内的树木标记出来,采取先进的树木移植技术,对树木进行迁移。待施工结束,再将树木移植到原址,继续悉心照顾。树木移栽后的灌溉水,是最令王汉涛头疼的问题。“移栽基地离取水地有一段距离,每天要开着拖拉机运水十几趟。虽然很辛苦,但是无论中方员工还是秘鲁工人,大家都没想过放弃”。目前,他们移种的上千棵树木基本如数成活下来。

“把每座弃土场都还建一片绿树林”,这是王汉涛和林业管理人员开创的绿色发展新模式。安第斯山脉起伏不平,存在大量的山脉、山丘和峡谷。公路修建时需要进行大量土方开挖,而仅在一工区管段,就设置54个弃土场,总面积超过90万平方米。王汉涛介绍说:“为了把这些弃土场‘爆改’成绿树林,我们和当地园林专家进行过上百次请教,根据不同海拔选定适合的草本、木本植物进行播撒种植。”

回到海拔3200米的温室大棚,看着种植的灌木长势正旺,王汉涛喜上眉梢。“山里昼夜温差大,为了提高灌木成活率,我们还搭了30多个温室大棚。”草籽、灌木在大棚里培育成熟后,他们就会第一时间移栽到室外。目前,他们已经通过这些大棚培育了草籽2000多斤,种植各类苗木6500多棵。

林海苍翠,空气清新,清脆的鸟鸣声萦绕耳畔。“去年我们栽种桉树时,这些树苗只有膝盖这么高,如今长得快和我一样高了。”在沿线查看树木的生长状况,成为王汉涛每天的必修课。缓步走在林间,他时而伸出粗糙的双手抚摸粗壮的树干,时而弯下腰观察绿意盎然的树苗和野草……

“等到安第斯国家公路竣工的时候,我们建设团队交付给秘鲁人民的不仅是一条工程优质的快速干道,而且是一条绿荫繁茂的景观路,更是中国铁建践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佳证明。”这是王汉涛的梦想,也是项目100多名建设者共同的心声。

编辑:张涵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