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由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的集宁经大同至原平高铁(简称集大原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条铁路宛如一条钢铁纽带,紧密连接起蒙晋大地,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集大原高铁是“八纵八横”高铁网呼南通道的组成部分,其线路绵延268公里,设计时速达250公里,基础设施还预留了时速300公里的提升空间。沿线共设立乌兰察布、丰镇北、大同南、怀仁东、朔州、山阴等8座车站,为旅客出行提供了便捷的停靠站点。
集大原高铁作为蒙西、晋北地区对外旅客运输的主通道,不仅大力加强了该地区与山西省内外的客运往来,还成为其与中南、华东等地区进行客运交流的快速直达路径。这对于完善西北、华北区际通道,加速沿线城市城镇化进程,满足旅客出行需求,以及支撑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项设计技术 彰显工程智慧
中国铁设设计团队为该项目专门研究并设计了时速300公里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简支箱梁,与传统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箱梁相比,成功降低梁高、减轻自重,主要工程数量减小11%以上,有效节省原材料,大幅降低工程投资。
在察右前旗特大桥小角度跨越京包客专时,中国铁设设计团队采用“框架墩+简支梁”方案,框架墩运用预制拼装式钢混组合墩柱、大截面泵送顶升墩柱混凝土等创新设计,显著减少邻近高铁作业时长,有效降低既有京包客专运营安全风险;丰镇特大桥跨越二广高速公路采用144米简支拱设计,在满足曲线上温度跨度要求的同时,提供了广阔的跨越空间,巧妙解决了丰镇北站站位与二广高速公路的冲突问题,还为丰镇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恒山隧道克难关 人文与工程共辉
恒山隧道是集大原高铁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与控制性工程。该隧道坐落于山西省朔州市与忻州市境内的雁门关脚下,贯穿恒山山脉,全长14760米,最大埋深达766米,为单洞双线隧道。隧道整体穿越复杂的工程地质,途径古老的变质岩地层,需跨越9条断层、2条活动断裂带和2条向斜褶皱,地下水极为丰富,属于Ⅰ级高风险隧道。
面对掌子面溜塌、软岩大变形、涌水量大等棘手的特殊地质状况,设计团队通过采取强化超前、优化工法、软岩快打等一系列技术手段,有力确保了现场施工安全、有序推进。隧道洞门巧妙运用“烽火雁门”设计理念,采用端墙式景观洞门融入长城主题的历史人文景观元素,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地长城文化、边塞文化、关隘文化特色,实现了高铁建设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
生态文化保护 践行发展理念
集大原项目地处内蒙古高原中东部草原生态区和晋北山地丘陵盆地温带半干旱草原生态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地表水资源紧张。在工程选线阶段,积极绕避黄旗海自然保护区、桑干河湿地公园等重要湿地生态保护区;对于不可避免穿越的河流水体、水源保护区段落,通过优化墩台布置方案、采用先进施工工艺,有效避免工程建设对地表、地下水体的污染,彰显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蒙晋交界文物古迹众多,设计充分考虑避让古堡、古城墙、古烽火台等文物本体,采用隧道形式穿越北齐长城,以及大跨连续梁形式跨越明长城、秦汉长城遗址。同时采取控制爆破等文明施工方式,确保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破坏文物,传承和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
一站一景设计 彰显晋蒙文化特色
中国铁设精益求精打造特色站房,设计团队在建筑中融入了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成为蒙晋两地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要载体。
怀仁东站建筑造型追求“新旧融合,人文怀仁”。弧形屋面巧妙结合既有工程,建筑立面精心提炼旺火民俗符号与历史文化元素,与当地教育、陶瓷等文化产业相得益彰。站内装饰融入清凉寺、旺火、青瓷纹等文化元素,诠释了塞上瓷都、德乡怀仁的特色文化。
山阴南站的设计灵感源于柔美的桑干河水和雄伟的长城关口。建筑造型刚柔并济,飘逸灵动的上部屋顶曲线则描绘出桑干河湿地公园的碧波荡漾与田园诗意。中部玻璃幕墙将城市公园景观引入室内,室内设计引入广武长城和地方民居窗花元素,实现了站房室内外风格的统一,充分彰显“万里长城,古韵山阴”的地域文化特性。
朔州东站建筑外形以“塞外雄关,历史人文”为设计理念。室内装饰设计运用现代设计手法提炼朔州老城古建筑(如崇福寺)、塞外雄关(杀虎口)、人文之塔(应县木塔)中的传统形态元素,如关口、斗拱、窗棂、藻井等,借古鉴今,展现山西悠久历史与千古人文风貌,体现山西人民的传承性、包容性和创新性。
集大原高铁的开通运营,不仅为蒙晋两地人民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还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助力区域协同发展迈向新高度。
编辑:张超群
责编:李玲
审核: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