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蒙蒙,载运500人的“长江之恋”旅游客轮即将在五马渡码头启航。甲板上,身着深蓝制服的海事执法人员正手持执法记录仪,细致检查船舶救生设备。“针对‘长江之恋’这类旅游客船载客量大、水域环境复杂的特点,每一次随船监管既是一次‘水上安全体检’,也是一堂‘移动式安全课堂’。”正在执行“长江之恋”随船监管行动的南京海事局指挥中心主任唐尧说。
“江苏海事以安全风险隐患排查为总抓手,严格落实两级蹲点驻守与专人专班专责工作机制要求,深入现场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始终铸牢“主角”意识,以极端坚定的决心,深入学习贯彻上级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当前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江苏海事局局长缪昌文介绍。
今年以来,交通运输部、部海事局多次强调要深化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要求全系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隐患排查治理。江苏海事局深刻领悟会议精神,自我加压、主动作为,立足辖区水域复杂、船舶流量大、危险货物运输密集等特点,主动将风险隐患治理从“阶段性攻坚”转变为“常态化行动”,将其作为统筹安全监管的“总抓手”。全力推动实现“一个坚决遏制、两个明显下降”目标,为水上交通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高位统筹 责任到岗到人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部署,制定《安全风险隐患常态化排查治理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安全风险隐患常态化排查治理的通告》,明确“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社会协同”的治理路径,细化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整改标准,构建起“排查—整改—销号—提升”的全链条闭环机制。局领导班子成员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突击检查重点企业、船舶;业务部门处级干部蹲点驻守大客流客运航线、危化品运输密集水域,全程督导风险管控和整改闭环。延续春运“随船”监管、分级包保等硬核举措,实现责任到岗、任务到人,织密织牢水上安全责任网络。
以案促改 精准靶向攻坚
深刻汲取近期典型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开展内河水运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紧盯客运企业、船舶、船员及通航环境四大关键领域,实施“清单式”精准排查。截至3月11日,辖区实现内河客运船舶安全检查、客船船员履职检查“两个100%覆盖”,排查整改隐患46项,重大事故风险有效遏制。深化“四查一指导”机制,对挂牌督办的7项重大隐患开展“回头看”,逐项销号、动态清零,确保整改见底见效。结合辖区实际,将辖区涉水港航单位、外地到港作业船舶均纳入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确保监管对象全覆盖。
创新驱动 提升本质安全
在常态化排查治理过程中,创新实施“滚动式风险隐患清单”机制,累计收集企业自查海事排查抽查隐患2644项、风险1325项,推动重大隐患整改率、风险管控率“双100%”落实。同时,通过强化激励措施、拓宽社会监督渠道,营造全民参与安全治理的浓厚氛围。今年以来全局累计发现一般隐患12400个、重大隐患683个;共完成警示通报11个、约谈31个、提级管控4个,以扎实行动守护了辖区水域安全畅通。
长效发力 护航发展大局
聚焦重点时段、重点水域和重点船舶,强化“科技+执法”双轮驱动,利用“航企数服”信息系统,点对点督促提醒181家体系公司,高效推动常态化风险隐患治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预防预控体系。今年以来,通过常态化排查治理行动,消除多起潜在风险,水上交通事故数同比显著下降,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显著增强,社会监督渠道有效拓宽,辖区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初步构建起“全域覆盖、全程管控、全员参与”的水上安全治理新格局。
下一步,江苏海事局将坚持“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持续深化排查治理常态化机制,推动水上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
编辑:蒋家乐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