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验收组在长江中游戴家洲水道现场检查了绿色航道建设情况,并召开试点验收会,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长江干线绿色航道建设及应用”的工作成效给予肯定。至此,“长江干线绿色航道建设及应用”各项工作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标志着长江航道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为全国内河绿色航道建设提供可借鉴的“长江方案”。
在试点工作中,长江航道局围绕绿色航道理论研究、工程建设实践、信息技术助推和科技创新驱动四个关键领域,深入开展了42项具体任务研究与实践。
在理论研究方面,深化绿色航道建设理论探索,建立生态水力学模型试验,合理规划航道工程平面布置与结构,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建立长江干线生态涵养区建设理论与方法,推广生态涵养区建设;开展长江干流局部生境监测评估方法研究,构建监测评估体系;修订发布多项标准规范,完善长江绿色航道建设标准体系;建立长江航道生态涵养区指标体系,深化长江航道整治与水生生物及其生境变化关联性研究,并总结长江绿色航道建设成果,出版《长江干线绿色航道建设探索与实践》等3部专著。
在工程建设实践方面,依托武安段、朝涪段等重点项目,积极开展生态涵养试验区、生境营造(修复)试验区建设。武安段工程东流水道生态监测结果显示,工程结束后鱼类的总种数较施工前增长16%,资源量增长30%,底栖动物总种数增长7%,资源量增长83%,区域生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朝涪段工程在重庆南岸、长寿等试点建成5600平方米人工鱼巢,监测数据显示,共吸附鱼卵超5000万粒(以鲤、鲫为主),成功孵化出超过1500万尾仔鱼,今年3月中旬,又在重庆南岸建成26000平方米人工鱼巢,为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平衡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生态技术创新方面,广泛应用钢丝网格、生态护坡砖、鱼巢砖等多种生态友好型结构;深入研究疏浚土生态化处理技术,并实践利用疏浚砂研制新型砂型混凝土,大力推进疏浚土综合利用,试点清礁弃渣综合利用;严格落实生态修复和补偿措施,推行绿色施工技术,坚持开展工程河段环保应急管理和长时段、连续性环境监测。
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为绿色航道建设提供强大助力。推动BIM技术在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深度应用,建立基于施工BIM模型的施工管控平台;运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构建智慧工地,加强建设监管;建立PC自动化生产线和生产智能管控中心,开创智慧工厂新模式;构建长江航道工程智慧管控信息化平台,实现数字化管理;制定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智慧工地建设指南,规范智慧工地建设。
通过试点建设,长江干线绿色航道建设成效显著,绿色航道建设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探索总结长江绿色航道建设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形成涵盖设计、施工、管理全周期的成套技术,获得国家与省部级奖项20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两类专利49项、软件著作权17项,制定标准指南13部,形成部水运工程一、二级工艺工法9项;生态固滩、生态护坡、生态护底等绿色航道建设技术广泛推广,航道疏浚土实现综合利用;航道建设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据悉,长江干线绿色航道建设成套技术不仅在长江航道全面应用,还推广至汉江等支流航道、珠江水系以及平陆运河等国家重大工程,为全国内河绿色航道建设提供了经验和示范引领。
编辑:殷子炫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