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水工建设企业积极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国际化发展之路,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参与了很多重要工程的建设。他们敢作善为,克服海外供应链短板、极端天气与复杂地质条件等“水土不服”的困难,优化工艺工法,确保工程品质,在海外工程中展现了过硬的履约能力,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葫芦妙计提工效
地中海旁,埃及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的阿布基尔集装箱码头自2024年10月如期开港运营以来,远洋巨轮汽笛声阵阵,一派繁忙。
阿布基尔集装箱码头项目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中交二航局参建,建设完成1.2千米的集装箱码头岸线和60多万平方米的堆场,承载着提升埃及地中海沿岸物流效率的重任。该项目自2024年10月移交,目前处于为期一年的质保维护期。据悉,码头全面开港运营后,年货物吞吐量将达200万标箱。
站在崭新的码头上,码头建设项目负责人冯兆胜望着船来船往很是欣慰,那些建设中的难忘画面不禁涌上心头。在2023年年底要完成主体结构节点目标的关键阶段,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卡住”工期履约——该海域地层强度极高,传统振动锤沉桩工艺频繁导致钢管卷边、锁口撕裂;更棘手的是,海上作业环境恶劣,导向架系统依赖手拉葫芦的人工定位,这意味着工程师们需要冒险反复调整桩位,效率又极低。“手拉葫芦成了‘笨葫芦’!”冯兆胜很是苦恼。
项目部会议室灯火通明,冯兆胜急迫地翻看着团队提交的数十版方案,忘记了连续工作的疲乏。“叮!”一则“自动泊车系统”原理介绍的手机推送让冯兆胜灵光一闪——既然汽车能通过传感器自动驻车,那么导向架也应该能实现自主定位!一个妙计浮现眼前,他猛地站起身,在白板上快速勾勒出设想——在导向架和辅助桩上焊接钢制定位块,通过模块化拼接形成稳定框架,替代依赖人力操控的手拉葫芦。
妙计一出,迅速得到技术团队响应。项目生产经理陈俊带领青年突击队,连夜测算定位块的尺寸与焊接角度,方案组负责人张亮协调国内厂家,72小时内空运来高强度耐腐蚀钢材……
随着起重船吊装着巨型钢管桩缓缓靠近导向架,自制打桩导向架系统顺利投入实战。振动锤启动后,钢管桩近乎垂直贯入地层,桩位偏差仅0.5度,远优于3度的设计标准。当最后一根直径2米、长33米的钢管桩精准嵌入海底20米以下的硬质地层,监控室内的冯兆胜长舒一口气,焊接定位块彻底消除了人工干预的误差与风险,为后续126根钢管桩施工铺平道路,困扰项目团队数月的沉桩难题一举攻克。新系统使单桩沉放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2小时,效率提升4倍。
巧用他山之砂
数台黄色挖掘机挥舞着钢铁臂膀,重型压路机紧随其后……在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的一个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偏僻小岛上,拉塔机场跑道升级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清表作业。
所罗门群岛拉塔机场跑道升级项目由中交一航局负责施工。项目计划将一条已达到使用年限的旧机场跑道升级为一条长1330米、承载能力更强的新跑道,目前正在重点推进跑道延长段路基施工,已完成回填、整平与碾压。
项目团队施工正酣,突然施工计划被打乱,由于当地雨季旱季交替,受恶劣天气影响,海上运输项目所需石料的周期和成本大幅攀升。项目面临石料短缺,极大地制约了后期路基施工的进程。不过,这一次,项目经理刘远森胸有成竹,困扰热带国家施工团队的“心头大患”——石料短缺问题早已被他攻克。他自信地说:“两年前在蒙达机场,我们就地取材,解决了同样的难题,这次也一定行!”
在蒙达机场跑道建设中,项目团队巧用本地砂石资源的举措,开辟一条石料本地化替代的新路。
这一设想来源于一部关于喜马拉雅山的纪录片中“科学家在高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的情节,“沧海能变桑田,蒙达岛陆地之下会不会埋藏着可用的砂呢?”刘远森小心地带着猜想,与项目团队展开一场地毯式勘探。终于,在一座山丘地下约两米处,目标岩体赫然出现,经勘测,该处砂储量足以支撑项目建设所需。同时,项目团队积极同相关政府部门开展探讨论证,顺利取得开采环保许可。
项目团队马上投入更精细的配比与性能研究,他们开展了配制混凝土对照实验。为了获得最准确的对比数据,每个配合比都会制作6个试件,并在同环境下进行测试。经过数个昼夜的不懈努力,项目团队终于确定了科学的配合比,在后续的强度、坍落度等测试中表现出色,且与浆体之间咬合度极佳,使用效果完全满足项目质量需求。
得益于这些骨料混凝土的进场,项目提前一周取得了竣工证书。在蒙达机场跑道的竣工典礼上,该项目质量受到验收专家的高度评价,“该项目的启用是所罗门群岛国家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又一体现,对于西部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这次,刘远森如法炮制,带领项目团队将这一宝贵经验应用于拉塔机场,成功在周边开发出砂石资源,如期推动跑道路基施工。刘远森相信,这一巧用他山之“砂”的经验还会被推广复制到更多工程中。
借力巧驯蛟龙
在马尔代夫,正逢当地季风期,风力最大达9级,“浚洋1”船正拖带管线朝着下一个吹填工程VIP2岛屿驶去,风雨中的这条管线好似“蛟龙”翻江倒海,甚难约束。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刘展雄望着“浚洋1”船,心里捏了一把汗。
由中交广航局参建的马尔代夫Ayla酒店吹填项目,计划吹填28个岛屿,造陆总面积约111.3万平方米,合同额约2.06亿元,主要内容包括临时围堰、岛屿吹填和地基处理。
只有安全、高效地将管线铺设到位才能保障吹填工程顺利开展。在项目部会议室,针对管线拖带的一项方案正焦灼地等待管理团队敲定——若在VIP2岛屿东边布置管线,船舶受风浪影响较小,可项目部现有管线仅1060米,而在此铺设至少需要1300米;若选择在西边布置管线,该侧季风期最大风力可达9级,铺设吹岸管线雄头的位置距离2米深的浅水礁盘仅有85米,不够一个船位的安全距离。正处于项目工期的关键节点,“浚洋1”船团队和项目部挑灯夜战、反复研讨管线铺设方案,最终决定尝试在西边布置管线。
然而,最坏的情况还是发生了——在即将抵达指定位置时,一道2米高的大浪将管线推到礁盘上,由于水深不足,一旁的锚艇用尽全力也无法把这些数百吨重的管线拖出礁盘。天色渐晚,这些管线因缺水而搁置于浅滩。“礁盘区的水深受潮汐影响明显,既然这条‘蛟龙’缺水就会动弹不得,那么给它补充足够多的水,不就活了吗?换言之,只要抓住清晨涨潮时海平面升高的窗口期,就有可能一举将管线拖离礁盘!”身经百战的吹填专家刘展雄脱口而出。次日清晨,随着滚滚而来的潮水逐渐没过礁盘区的浅滩,经过2小时的奋战,管线在“浚洋1”船的拖带下成功脱离了礁盘。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项目部请注意,海面风浪增大,管线控制困难,有沉没风险!”“浚洋1”船船主魏永鹏的声音从对讲机中传来。原来在拖带过程中,大风在海面形成汹涌的白头浪,750米长的水上管线如同一条桀骜不驯的“恶龙”,忽左忽右,难以控制拖带方向。
“让‘浚洋1’船将水上管线拖回海面平静的环礁内进行艏吹对接后再布设!”为了确保管线不被海浪再次推向岸边,魏永鹏立即将想法告诉刘展雄。“水上管线庞大且结构特殊,需转弯90°才能进入环礁,且受恶劣天气影响,这是难度极高的拖带作业。”刘展雄回答说。
“浚洋1”船团队和项目部按照拖带计划和安全保障方案,成功地把管线拖回环礁内。锚艇捞起雄头艏吹大钢丝,“浚洋1”船将雄头及管线接至艏吹雌头,系固好管线,待风浪减弱,再次拖管线至礁盘西侧布设。
“管线锚已经全部铺抛好,可以拆管取砂了!”当锚艇船长在对讲机中汇报已经抛好最后一个管线锚,项目管线铺设任务顺利完工,刘展雄多日来一直悬吊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他盘算着将该项管线拖带技术申报工法,期待在今后的吹填工程进行复制推广。
编辑:张一坤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