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河之都”向“航运强市”跨越

——访济宁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鹏

2025-04-15 14:06:21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殷子炫 通讯员 李政 -标准+

近日,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优化主干线大通道、巩固提升港口枢纽能级、推动‘公转水’降本增效”,为内河航运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实现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山东是内河航运大省,省委、省政府将内河航运纳入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一体谋划、高位推进。济宁作为京杭运河北端枢纽城市,坐拥黄金水道区位优势,抢抓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机遇,以《行动方案》为指引,锚定“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目标,正在谱写“运河之都”向“航运强市”跨越的新篇章。2024年,济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9666万吨,占山东内河航运的77.1%,稳居全省港口第4位、内河港口第1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43.2万标箱,连续3年翻番增长。今年2月,济宁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下一步,济宁内河航运将如何落实《行动方案》有关要求推进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专访了济宁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鹏。

记者:《行动方案》强调“以京杭运河等跨区域主干线为重点,破解区段标准不统一问题”。济宁地处京杭运河中段节点,将如何强化枢纽功能,构建高等级航道网络?

陈鹏:济宁规划航道里程1100公里,占山东省内河航道总里程的80%,其中京杭运河主航道210公里,占京杭运河通航总里程的24%,2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实现通江达海。

依托这一优势,济宁启动修编《济宁港总体规划(2035年)》,规划港口岸线30.4千米,构建以主城为核心港区,梁山、微山为重要港区,其它港区为一般港区的“一港八区23个作业区”总体布局。加快构建以京杭运河为主干的“一干(双线)十二支”高等级航道网,大力实施干支航道改造升级工程,同步建设数字化航道,优化船闸智能化管控系统,提升航道通行效率。

当前,济宁市联合江苏、浙江等沿运河省市,推动航道标准统一、船型互认,同时加入长江水系电子航道图联盟,与京杭运河苏北段、长江实现互联互通,推动船舶搜索、轨迹回放、水位监测、通航信息查询等20余类数据跨区域共享,有力强化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城市群的战略衔接。

记者:《行动方案》提出“统筹港口、产业、临港城区一体化布局”。济宁内河水运在港产城融合方面有哪些切实举措?

陈鹏:《行动方案》的印发将加速推动临港物贸、产业、城市融合发展,聚力打造内河经济新廊带。济宁以此为指引,成立由市委、市政府牵头的港航物流贸易与港产城融合发展指挥部,以梁山港、龙拱港等龙头港口为核心,大力发展新能源船舶制造等六大临港产业,加快建设亿吨大港口、培育千亿大产业。

位于梁济运河通航最北端的梁山港,依托瓦日铁路与京杭运河交汇优势,打造“西煤东运、北货南输”核心节点,入选全国第一批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获得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颁发的全国内河首张“碳中和”“碳达峰”证书。2024年货物集疏量突破3200万吨,通过铁水联运煤炭运输成本较“海进江”降低50元/吨,临港煤钢物流园营收突破150亿元,入选全国“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

龙拱港建成长江以北首个内河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运营山东内河首个水路运输类海关监管场所,累计开通27条集装箱航线,物流贸易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等152个城市,实现“在家门口出海”。2024年济宁集装箱吞吐量43.2万标箱,外贸航线拓展至澳大利亚、泰国等16国,国际物流成本降低30%。

临港产业加速集聚,58家世界500强企业扎根投资,形成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船舶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济宁港航物贸产值突破800亿元。其中,在位于京沪铁路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韩庄港,济宁能源集团与徐钢集团合资合作共建,建设了服务鲁南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大宗商品运输的集散两用港口;与中集集团、宁德时代、武汉理工大学共同打造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项目,一期具备年造新能源船240艘、维修100艘的生产能力,首批新能源船舶交付使用。

记者:《行动方案》中提到“提高运输组织化智能化水平”的目标要求。我们了解到济宁大力培育“公铁水”多式联运新生态,请问有哪些创新举措?

陈鹏:济宁着力构建“数字航运+供应链金融”双轮驱动模式,加快“公铁水”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微山、韩庄船闸双线运行,90%港口连通国省干道,运营铁水联运港口5个、疏港铁路36.6公里。梁山港入选全国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龙拱港入选山东省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

目前,上线运营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融汇数易平台”,建设山东省首个内河智慧航运大数据中心,集成船舶调度、货物追踪、智能报关等功能,仅在平台就已注册船舶4200艘、车辆6500辆,服务客户超400家,实现车、船、货、集装箱智能匹配、“一单制”“一箱制”全程可视化服务,荣获全国交通物流供应链创新案例。

建成江北第一、山东唯一的智慧港航“济港通”平台,入选山东省交通运输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同时,当地金融机构推出特色化产品,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保险、结算一站式服务。推广新能源船舶应用,投运90米LNG集装箱船、67.6米电动船等清洁能源船型,配套建设岸电设施和加注站。

记者:当前,济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战略,充分发挥内河航运独特优势,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有哪些新成效?

陈鹏:济宁聚力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加快构建内外联动大通道,全力突破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不断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再造新优势。目前,依托济宁大安机场和形成的“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一纵一横”高速铁路网和“两纵两横”普通铁路网,打造“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2小时直达北京,3小时联通上海,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开放通道。

与此同时,济宁深化与上海港、苏州太仓港、宁波舟山港合作,开通“济宁—太仓”集装箱直达航线,推动运河与沿海港口无缝衔接。在成立晋鲁铁水联运营销联盟的基础上,联合晋陕蒙资源大省,建设“瓦日铁路—京杭运河—长江”能源运输走廊,保障长三角能源安全。

未来,济宁将紧扣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定位,加快推进航道扩能、港口升级、产业聚链、开放协同,共享发展新机遇,拓展合作新领域,构建合作新生态,共创美好新未来,为全国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树立“济宁样板”。

编辑:殷子炫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