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荣幸参加这次表彰大会,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中国船级社的每一位验船师!”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手捧“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中国船级社(CCS)巴西圣保罗办事处验船师潘华激动地说。
今年9月,潘华将迎来44岁生日。说到今年的生日愿望,潘华笑了笑说:“CCS检验过的船舶走到世界各地,都能放心远航。”
初见潘华,他个子高大身材魁梧,皮肤略显黝黑,弯弯的眼角盛满笑意。他话不多,却句句朴实。
大学毕业后,潘华就一头扎进了船舶检验行业。从中国渤海之滨的天津港锚地,到南美大陆的巴西圣保罗,多年来,他完成了1500余艘船舶的检验工作,未发生过任何检验责任事故。
人们将验船师形象地比作“船舶医生”。在船舶设计、建造、营运、拆解全生命周期内,潘华用自己掌握的“医术”为船舶建造质量和航行安全“把脉开方”,守护着船舶安全的每一道关。
干一行 爱一行
24小时在线的船舶“急诊医生”
2003年,22岁的潘华来到中国船级社天津分社,成为一名验船师。进入工作岗位后,天津分社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对潘华影响深远,“我的部门领导和师傅们对国际公约、技术规范等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检验中精准判断问题的能力,让我深刻认识到,扎实的技术功底是这个行业的立身之本。”
入行之初,潘华像块海绵疯狂吸收知识。作为一名船体验船师,登轮检验时,他主动跟着机电验船师钻机舱,看人家怎么检查主机、调试电路。就这样,他从只能做船体检验的“新兵”,练成了能独立承担船机电各专业检验的“多面手”。有一年,一艘转级货轮接受年度检验时,他和同事从早到晚泡在船舱,直到深夜十一点半才结束检查。回到单位后,他对照120余条缺陷,逐条分析撰写整改方案到凌晨,为船东提供了大量专业建议。个人的努力和天津分社的培养,让潘华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2022年,经验丰富的潘华被选派至中国船级社巴西圣保罗办事处工作。巴西幅员辽阔,港口广泛分布在南北两端海岸线上,南北两地温差较大,往来交通也不便利。由于大部分船舶检验工作需要在港口码头完成,潘华经常需要一天之内打“飞的”再乘车跨越南北,从一个港口赶往另一个港口,有时候单程就要10到12个小时。
在码头,船舶装卸货时间严格,为了确保船舶按时开航,避免给船东造成损失,验船师必须在装货前完成货舱的所有检查。因此,潘华的工作节奏常常是“24小时在线”。他的办公室就是居住地,他就像随时待命的急诊医生,无论白天黑夜,只要船东一个电话,他就立刻出发。
2022年10月的一个周日,一通紧急申请检验的电话打破了潘华短暂的休息。一艘40万吨级超大型矿砂船在装货前检查时,发现压载舱内部分结构存在“局部缺陷”。船舶租方提出让船级社验船师即刻登轮,对所有货舱与压载舱进行全面检查,否则将拒绝安排进港甚至考虑解除租约。
接到电话后,潘华明白,这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交通运输保通保畅的重要航线,不能因为船舶检验未及时到达受到丝毫影响。他立刻动身,搭乘当晚10点的航班,至次日凌晨2点落地,早上7点完成港口要求的核酸检测后,他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交通艇码头。因为海况恶劣,交通艇直到上午9点多才出发。长途颠簸让潘华体力不支,严重晕船呕吐,只能躺在座位上暂时缓解身体不适。
中午12点登轮后,潘华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考验。炎热潮湿的天气导致船舱内酷热难耐,如同高温蒸炉。加之此次检验需进入7个货舱及其相邻的21个压载舱和空舱内作业,工作量巨大。尽管身体不适,他也没有停下脚步,立即投入检查。
当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潘华不能进入生活区,只能住在与船员生活居住完全隔离的狭小病房。在船上的每一天,潘华白天检查舱室,晚上与船员沟通细节,再将缺陷情况结合图纸,形成翔实的报告发回中国船级社总部分析研判。经中国船级社专家计算评估,提出了解决方案。
连续5天的高强度工作,潘华体力完全透支,但强烈的责任感支撑着他咬紧牙关。他在心里默默地给自己打气,“作为一名中国验船师,每节省一天检验时间,就可能为船东节约巨额损失。早一点让这批铁矿石出发,国家能源供应的根基才稳当。”功夫不负有心人,当船东告知他租方认可了检验报告,同意安排进港时,他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船舶检验是项“技术活”,也是项“体力活”。攀爬三四十米高的船舱是“常态”,在炎热的天气里,滚烫的甲板和闷热的机舱更是工作的“标配”。“我们的验船师既要做‘白领’,熟知各类公约规范,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又要做‘蓝领’,实实在在做事,不惧艰辛与付出。”中国船级社天津分社总经理徐捷评价道。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这些工作中的挑战时,潘华摸了摸头,笑着说:“我很喜欢在一线做船检工作,有时候不自觉地就在工作中投入了很多时间,也没觉得累或者困难。每次完成检验工作,我都觉得挺有成就感的。”
择一事 精一业
精进不休的“船检活字典”
船舶检验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验船师需要对国际公约、船舶规范等了如指掌。“我们的每一次检验必须有据可依,才能让船东信赖;检验结果必须经得起国际上任何相关方的审核,才能在行业立足。”潘华说道。
为了时刻掌握最新的公约要求,潘华养成了每天学习的习惯。他的床头常年摆着英语书和专业词汇手册,甚至在深夜,他也会因为一个技术问题查阅资料到凌晨。同事们都不禁调侃道:“潘华就是一本‘行走的公约’。”
在天津分社工作期间,有一次,潘华为一艘国际航行干散货船做年度检验。刚走到4号货舱尾部,他凭借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经验,发现该船存在一个非常隐秘的“漏洞”——船舶通风筒的围板高度不足4.5米,且缺少风雨密关闭装置。根据《国际载重线公约》,这种通风筒必须配备有效的关闭装置,否则在大风浪中可能进水,危及船舶安全。
多年的检验经验,已让潘华对公约要求烂熟于心,发现上述问题后,潘华连忙询问船上的机务主管和船员,结果确实是原来的关闭装置在维修时被误拆。调查清楚原因后,他为船方提供了解决方案,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自此以后,这艘船的机务主管就把潘华当成了“船检活字典”,只要碰上技术难题,都会第一时间找潘华拿主意。
“潘华在船舶检验时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一开始,潘华事无巨细的检查让船东很不理解,认为他是在‘找麻烦’,但长期接触后,很多船东都点名让他验船!”对于潘华的严谨与专业,中国船级社纽约分社总经理韩春生如是说。
“潘工在验船时不仅帮助我们发现船上存在的安全隐患,还会主动想办法指导我们解决问题。”提起潘华,中交上航局巴西公司项目经理张大伟边说边竖起大拇指,“平时遇到一些技术问题和新的公约规范要求,我们总是第一时间向潘工请教,他每次都会耐心讲解指导。我们公司的每次船舶检验,潘工都积极配合,在船舶停工间隙第一时间登轮检验或者随船在航行作业期间完成检验,从没耽误过工程进度。”
潘华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摞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船舶检验时发现的问题和思考。他不仅自己钻研,还想方设法把一线实践经验转化为可落地的行业标准。
在参与中国船级社新版验船师须知及证书报告体系“国际载重线公约”相关章节的修订工作时,潘华发现船舶检验的复杂状况是一大难题,不同船舶检验要求差异大,公约条款较为晦涩,很多情况下验船师只能凭经验检验,很容易出现疏漏。
为破解这一难题,潘华迎难而上。白天,他跟着同事登船记录检验细节。晚上,他在台灯下,对着笔记本上的内容苦思冥想。
经过反复打磨,他创新设计出“数字化动态检验项目表”,这份“会说话的检验表”不仅是查漏工具,更是行动指南:它清晰标注每类船舶的必检项目,更以步骤化的指引,告诉验船师“该查什么”“怎么查”。这一创新指南让船舶检验工作告别“经验依赖”,向标准化、精细化大步迈进。
在绿色发展的新赛道上,作为技术骨干的他也先行先试。面对雄安新区水运绿色转型的时代命题,他将环保理念与船舶技术在检验标准中无缝对接,为《雄安新区船舶检验推动水运绿色发展研究》等多个主管机关项目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在京津冀船检一体化进程中,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提高区域内船舶检验的效率和质量,为区域水运安全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耕一域 执一念
要做就做最好的“较真劲儿”
“潘华是个非常认真的人!”采访中,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这样说。他也自认“较真”,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上学那会儿,我和潘华约好一起上晚自习,我在教室左等右等,他就是不来。后来我才知道,他在路上碰上同学讨论船舶结构设计题,饭都顾不上吃!”潘华在大连理工大学读书时的同学王爱军回忆。
进入工作岗位后,这种“认真”劲儿延续到了他对公约规范的深入研究中,也体现在他对船舶安全的坚守上。在船舶检验工作中,潘华始终把船舶安全标准放在首位,认真对待每一个潜在的风险隐患。
有一次,一艘在巴西港口作业的船舶,船舱盖在装卸货过程中被砸坏。船东考虑到船期紧张,且当地修理条件有限,打算用帆布简单遮盖一下,等到下一个港口再进行修理。潘华得知该情况后,即刻指出这种做法不符合公约规范。他向船东耐心解释道:“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帆布无法保证船舱的密封性,海水可能会灌入船舱,导致货物受损,甚至危及船舶安全。”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建议船东对损坏的部位进行临时加固,确保舱盖的密封性。在他的耐心劝说和帮助下,船东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船舶在完成临时加固后,顺利启航,平安驶向远方。
“别看他长得‘五大三粗’,但心思特别缜密!”同事眼中,潘华最让人欣赏的就是他在工作中的那种认真钻研的精神。在日常检验工作中,潘华根据船舶类型、船龄、航行区域等特性,为每一艘船“量体裁衣”打造专属检验清单。他独创的“缺陷分类管理法”,将船舶缺陷分为“严重”“一般”“建议性”,为船东提供阶梯式整改方案,既守住安全底线,又兼顾运营效率。
每次登轮检验前,他都会像情报分析师般研读船舶“成长档案”,他把历史检验报告、姊妹船的缺陷案例、国际公约条款以及港口国滞留热点等信息综合起来,编织成一张精密的“检验信息网”,提前送达船方,方便船方进行安全自查。
在多年的船舶检验生涯里,潘华重复检查过很多船舶,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懈怠。他把对每条船的每次检验都当作是一次全面“体检”,不管上次“体检”结果是怎样的,这次都要从头到脚仔细检查。对于曾经出现过的“症状”,更是重点关注它有没有“痊愈”。在他看来,安全无小事,每一次船舶检查工作都关乎着船舶的安全航行,关乎着每一位船员背后家庭的幸福。他说:“要对得起自己做过的任何一件事,要做就做到最好。”
这种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态度让潘华在G20峰会期间再次闪光。2024年,潘华参与G20峰会保障工作。作为安全组志愿者,他主动请缨承担夜间巡逻任务,面对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连续工作36小时后,依然精神抖擞坚守岗位。安全巡查时,他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处潜在隐患;值班巡逻时,他步伐坚定,严查每一个角落;行李转运工作中,他仔细核对每一件行李,确保准确无误送达目的地。他以“零差错”标准诠释着高品质服务,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中国志愿者的风采,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严谨与负责。
专一心 终一生
“小家”之憾成就“大家”之安
今年,是潘华和妻子吴倩结婚的第13年。在妻子眼中,丈夫潘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潘华自己也说:“工作已经变成了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在工作中严谨细致的潘华,在生活中却显得有些大大咧咧。妻子吴倩去巴西探亲时发现,一个简单装着两三件换洗衣服和电源转换插头的20寸行李箱,和一个装满检验工具的28寸工具箱,就是潘华几年来往返巴西南北两地的全部家当。“每次出差,工具箱比他的行李箱沉多了!”吴倩说道。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潘华常年在国内外奔波,与家人聚少离多。在巴西工作期间,他一年只能回国一次,每次停留时间也仅有一个月左右。谈及家庭,潘华原本满含笑意的眼角不自觉地缓缓低垂,双眼微微泛红,他顿了顿,轻声说:“这些年,我对家庭感觉挺愧疚的。”
2022年,潘华刚前往巴西时,孩子才上幼儿园,妻子吴倩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在此期间,所有的重担都压在她的肩上。“从我们认识的那一天起,我就了解他的工作性质,我也知道他这份工作所承载的意义。他顾大家,我就守好小家。”吴倩说。
家中老人生病就医直至离世,孩子的童年生活……几年来,潘华错过了家人的许多重要时刻。孩子的成长视频成为他在异国他乡最珍贵的慰藉,老人的离世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但他仍然坚守在船检一线,守护“大家”的安宁,让无数个“小家”灯火长明。
“船舶检验是为了保障船舶的安全,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我就要一直坚持下去。”那些对家人的愧疚与遗憾,早已化作他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不断驱动着他在船舶检验岗位上精益求精,以毫厘必究的专业精神守护着海上丝路的安全脉搏。这是他的职业信仰,更是一名中国验船师用坚守书写的家国答卷,用劳动者的匠心书写的时代赞歌。
将岁月奉献给船检事业,潘华从未动摇过职业追求。他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上为船舶把脉,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道路上留下一个个踏实的脚印。
□采访手记
以平凡铸不凡
采访潘华,我没有邂逅那些跌宕起伏、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映入眼帘的,是一位扎根基层岗位,默默耕耘的奋斗者。他淳朴、踏实、真诚,如同一棵质朴的大树,深深扎根于船舶检验这片土地,20年如一日,不改初心。
每一次船舶检验,在潘华眼中都是不容小觑的大事,他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那一条条公约规范,在他的反复研读下,已然烂熟于心。他不是简单地记住条文,而是深入理解,并将其融入每一次检验工作中。
当我与他谈及工作中的艰难困苦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这只是我的本职工作,我觉得没什么。中国船级社每名验船师都是这样做的,我只是幸运地成为了他们的代表。”话语虽简单,背后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三四十米的垂直船舱,攀爬起来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勇气;五六十度的高温船舱,置身其中不止考验耐力,更磨练意志。在他看来,这些不过是工作中的寻常场景。面对他人的称赞、荣誉与褒奖,不善言辞的他红了脸庞、连连摆手。
然而,每当话题转到他的专业领域时,潘华就像被点燃的火把,整个人都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他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船舶检验过程深入浅出地讲给我听。回忆起为船东解决问题的过往,他的眼中闪烁着自信从容的光芒,那光芒里,藏着无数次实践积累的经验,也藏着对这份工作深深的热爱。
“干一行爱一行”“择一业精一事”……这些话语在潘华身上得到了生动诠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将目光聚焦于那些“高光时刻”,却容易忽略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的奋斗者。他们或许没有镁光灯的照耀,没有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但他们凭借着日复一日的坚持,用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在平凡中创造着不平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潘华同志在验船师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较好地展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中国船级社党委书记蔡琰先评价道。
不为繁华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终。潘华用20余年的实际行动证明: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编辑:詹景怡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