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涛骇浪中托举生命的交响
——“守望安宁:海洋文化与救捞”北部海区主题宣传活动见闻
“各单位请注意,立即前往事发海域执行搜救任务!”救助指令一经下达,各救援力量迅速赶赴现场展开搜救,救助船艇劈波疾行,直升机低空盘旋将遇险人员转移至安全地点……
5月27日,2025年度救捞系统海上救助(防汛排险)综合演训暨“守望安宁:海洋文化与救捞”北部海区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东省烟台市举行。本次活动通过举办海上救助演训、海洋文化与救捞专题讲座、探访北部海区救捞发展足迹、开展先进典型访谈等形式,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和救捞文化的丰富内涵,追寻北部海区救捞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救捞系统开展海上救助演训。 徐浩田 摄
以演训模拟实战 以科技赋能救助
“我是‘海运901’轮,我轮机舱失火,船舶失控,目前3人受伤、3人落水,情况紧急,请求救助。”在演训现场指挥部,甚高频里传出遇险船舶人员的求救信号。接报后,救捞系统紧急调遣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部署在附近海域待命的救捞力量,赶赴现场执行救助任务。
海上搜救是海上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此次演训以现实的应急抢险救助问题为导向,共有7艘专业救捞船艇、2架救助直升机和1支应急救助队参与,是我国北部海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海上搜救实战演练。
演训现场,一场科技赋能、数智融合的救援行动正如火如荼——在“搜救落水人员”演练场景中,救助直升机“B-72G0”经过低空侦察,发现落水人员,并通过绞车吊运的方式将遇险人员转运至救助直升机。专业救助船“北海救203”轮通过释放智能遥控救生圈,远距离救起1名落水人员,并利用救生吊篮成功转运2名伤员。
“此次演训通过空中、水面、水下‘三位一体’综合力量开展救助,数字化程度高、协同能力强。”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演训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将“数智”运用到多个演训科目中,对救援队伍赋能,提高救援效率。
2024年7月,山东省荣成市附近海域有人被离岸流带离海边困在海中。北海救助局应急队员到达现场后,发现水流速度较大,被困者距离岸边300多米,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采用人力靠近救援已不现实。
根据现场情况,应急队员决定释放智能遥控救生圈救助被困者,利用望远镜进行观察,使“遥控救生圈”安全快速靠近被困人员。待被困人员扶稳后,应急队员操作设备携带被困者缓慢靠近岸边,成功完成救助。
“数字技术赋能形成的新质救助能力,不仅确保了应急队员的安全,也显著提升了救助效率,充分展现了现代化救捞技术的科技优势。”北海救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今年4月,北海救助局执行救助抢险打捞任务6989起,成功救助遇险人员10977人,遇险船舶760艘,获救财产价值约240.6亿元,展现了海上专业救助队伍的责任与担当。
践行救捞精神 开辟空中生命通道
在救捞装备参观现场,解说员为记者讲解救捞装备,潜水头盔安全可靠、水下通信机清晰通畅……惊叹与点赞声时时响起,好不热闹。
一架涂有“功勋直升机”字样的“B-7125”救助直升机,停在岸边,格外引人注意。
“该架救助直升机于2007年列编,曾参与2008年‘5·12’汶川地震抢险救灾,因其表现突出,被国务院有关部门授予‘功勋直升机’称号。”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简称北一飞)副队长冯传来介绍,“5·12”汶川地震发生后,“B-7125”救助机组共飞行50架次,先后运送救灾物资近13.6吨,救助被困及受伤人员135人,为灾区被困群众开辟了一条空中生命通道。
服役18年来,该救助直升机共飞行1894小时、3661架次,执行救助任务115起,救助各类遇险人员277人。“功勋直升机”的荣誉与救捞精神相互交融,不仅镌刻在每一次执行任务中,也流淌进每一位救捞人的心中。
站在飞机一旁的北一飞救助机长黄宗令就是这样的人:一头短发,眼神从容有光,双手背在身后,身姿挺拔。“救人是永远的使命与担当。”黄宗令告诉记者,自投身救助事业以来,他已安全飞行3000余小时,执行各类抢险救助任务300余次,成功救助国内外各类遇险人员260余人……一连串数字如实诠释着黄宗令“牢记救助使命,切实履行救助职责”的挺膺担当。
2024年10月,辽宁省瓦房店市附近海域一艘渔船因风浪即将沉没,一名渔民遇险。黄宗令驾驶直升机抵达现场后发现,渔船大部分船体受风浪影响已没入海中,仅桅杆露出水面,遇险渔民紧紧抓住桅杆,仍随海浪摇晃不止、命悬一线。形势紧急,黄宗令操纵直升机悬停上空,绞车手将救生员下放至桅杆附近,救生员抓住桅杆顶端,下滑至遇险渔民上方,夹住桅杆维持稳定,为渔民套上救援装备。通过高难度吊运作业,成功将渔民转运至码头,开创了救生员在桅杆上实施吊运的先河。
这是每一个救助人的生动写照。“救助飞行不只是飞行,而是‘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朴实的话语,是记者采访时听到最多的表达,也为每一位救捞人的人生选择写下注脚。
险情就是命令 打捞任务分秒必争
走进烟台打捞局历史展厅,纵览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映入眼帘的,是中国救捞人波澜壮阔的海上救援、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的恢宏画卷。
在展厅二楼,一个红色的铁盒子陈放在玻璃展柜内,略显锈迹的盒身诉说着历史岁月,这是某次空难失事飞机同机型的飞行数据记录器。“尽管时隔多年,但彼时的救助场景依旧历历在目。”烟台打捞局救捞潜水专家邢思浩告诉记者,从业以来他不止一次参加失事飞机打捞任务。
这位身形不高的中年硬汉,头发花白,肩膀宽阔,皮肤稍显黝黑,历经风霜却依然宽厚温和,这是邢思浩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看着展柜内的“黑匣子”,邢思浩的记忆再次被拉回到过去。
2004年11月21日,一架由包头飞往上海的客机失事坠落,邢思浩随队前往现场,执行打捞“黑匣子”任务。此时,事发水域的温度已经达到零下15摄氏度。水下漂浮着大量飞机解体后的锋利碎片,稍有不慎就会割破潜水服、供气皮管,危险性极大。
险情就是命令,打捞任务分秒必争。邢思浩克服重重困难,连续多次下潜到十分恶劣的打捞环境,将关键的第二支“黑匣子”打捞出水,为事故的善后处理及事故原因调查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
细数烟台打捞局历史展厅的荣誉墙,一个个殊荣、奖杯的背后,都是救捞人应急抢险打捞工程中的无畏付出。谈及展厅中的诸多荣誉,每一位受访的救捞人都很坚定:“那是一种责任和坚守,要保证在关键时候能够冲得上去。”
编辑:张一坤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