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环境日|③中交三航局:挖泥利器助力河道“裁弯取直”

2025-06-03 14:11:59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盛杨 陈斌 -标准+

钦江干流中游段绿意盎然,河道蜿蜒曲折。在中交三航局承建的平陆运河航道工程9标段项目施工现场,当前我国内河最大功率的箱型拼装结构双刀轮绞吸式挖泥船“泓禹浚07”号的铰刀徐徐转动,航道水下泥土被吹填到2公里外的原河道回填区并将用于土地复垦。自2024年12月11日“泓禹浚07”下水试绞,如今已完成8万余立方米水下土石方疏浚,占总设计任务量的30%。

该航道项目全长5.8公里,水下疏浚总方量约150万立方米。“因该段钦江水泾弯道较多,转弯半径偏小,达不到通航安全要求。为了改善航运条件,保障航道达到5000吨级的通航标准,我们对弯曲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缩短通航时间,提高航运效率。”项目经理许欣介绍。

标段内“裁弯取直”段长度占比70%,如何处置吹填出的土石方呢?

按照“反铲挖泥船+泥驳”的传统施工方式,需经过湿土晾晒和陆上转运,成本高,效率低;运输路线又与沿线村民交通交叉,影响出行通畅;同时产生噪声、碳排放和扬尘污染等,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可逆的干预。

针对“裁弯取直”的疏浚土方处置问题,就近吹填的绞吸施工工艺应运而生,“该工艺将航道水下的泥沙通过排泥管吹填入航道两侧的回填区,无需陆上二次转运,还能降低水下挖泥的综合油耗与碳排放,一举三得!”许欣说,团队考虑将原河道作为疏浚回填区,重新进行复垦修复,还地于民,实现土石方的综合再利用。

由于标段内土质岩层复杂多变,取直区土层经过长年堆积已经板结,水下砂层板结坚硬,粉质粘土多为硬塑状态,市场租赁的700千瓦总装机功率的组装式绞吸船挖掘力过低,无法胜任该标段疏浚任务。

为了将这块硬骨头啃下来,项目团队反复论证设计方案,建造图纸几易其稿,历时数月,量身打造出“泓禹浚07”号。该绞吸式挖泥船船体总长40.5米,型宽8.8米,满载平均吃水深度1.2米,最大挖深13米,总装机功率2920千瓦,平均疏浚产量每小时约500立方米,水平吹填距离可达2000米。

“不仅能绞动更硬的沙层、粘土层,甚至软岩,相比于传统施工方式,施工效率提高了50%以上。”项目总工程师王哲说。高效的疏浚能力与较强的吹填能力不仅避免省略了最远6公里的陆上运输(到堆存场)距离,相比于传统的水挖转陆运的方式,“泓禹浚07”每开挖1万立方米土可节约柴油2.2吨,减少碳排放约1.9吨,最大限度降低对作业区域周边的影响。同时,可拆解式的特点能够通过陆运、拼装,进入钦江干流航道内施工。

此外,项目部践行绿色施工理念,做好施工全流程的生态保护。在项目驻地、拌和站采用建筑工地生活污水利用系统和砂石分离循环利用系统,目前累计回收处置生活污水、生产用水合计约6.8万吨;统一配置6台陆上动物驱离设备和4台水下驱鱼设备,加大对动物保护力度;统一配置使用氨氮检测仪、浊度检测仪等8套水质监测设备,定期对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拌和站生产废水、施工水面进行监测,实现钦江水质的实时预警、有效控制等。

编辑:张一坤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