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育栋梁 技能报国启新程

2025-06-06 11:54:44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陈思皓 -标准+

在黄海之畔的青岛港,汽笛声不绝于耳,五颜六色的集装箱被源源不断地抓取出舱,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在欧亚大陆桥东端起点的连云港港,技术工人熟练转动铲车操作杆,争分夺秒间打破装卸纪录;在车流滚滚的高速公路,清障队员与时间赛跑,出色完成抢险救援任务,守护出行安全……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时代洪流中,无数工匠挺膺担当、开拓进取,奉献了智慧和心血。

5月28日,“大国工匠”面对面分会场,“人民工匠”、全国劳动模范、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全国劳动模范、天津港中煤华能煤码头有限公司操作队原党支部书记、队长孔祥瑞,全国劳动模范、连云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东方港务分公司马腰机械一队副队长唐艳,全国劳动模范、江苏京沪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淮安管理处处长、党总支书记胡海平,与现场嘉宾、师生面对面,开启了一场属于热爱与匠心的旅途。

“振超效率”永不褪色

“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同样无愧于时代。”这是在交流过程中,许振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上世纪80年代青岛港刚刚成立集装箱公司时,港口的装卸效率非常慢,集装箱经常无法按时运送到船上,为此常常受到外国船员的讥讽。许振超心里暗暗憋了一口气,和工友一起深入钻研,十年磨一剑,终于在2003年4月27日首次打破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开启了“振超效率”的序章。此后,许振超团队又先后8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港口工人的卓越风采。

许振超勉励在场的师生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既然选择了一份事业,就要努力提升自己对工作的责任心和热爱程度。

努力在平凡岗位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可以没有文凭,不可以没有知识。”——这是孔祥瑞特别喜欢说的一句话。上世纪80年代,天津港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各种新型设备层出不穷。那段时间,孔祥瑞把港口当课堂,靠着勤奋学习,自学了力学、机械原理、液压、电工学、材料等学科知识,摸透了不同机械设备的性能,为后面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分享中,孔祥瑞语重心长地对师生说道:“我们爱伟大的祖国,光拿口号讲,声调喊得再高没有用,一定要有本领,每个人都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最后,孔祥瑞赠送给在场师生四句话: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责任立足于学习,把信心留给自己。

创新灵感源自点滴细节

英姿飒爽的唐艳是港口作业少有的女性装卸司机。谈及自己一系列的工艺创新,唐艳表示,灵感主要来自于实际工作,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流程自己都会仔细去观察,思考能不能改进细节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

在2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唐艳摸索总结出了“脚轻、手快、少刹、勤查、多滑”和“一铲准”等叉车节能操作法,在连云港港广泛推广,累计为港口创造效益超千万元。同时,她还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位职工,形成了钻研业务苦练技术、人人争当技术能手的良好氛围。

找准人生坐标厚植家国情怀

“高速公路清障救援工作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及时性、安全性,清障人员早到一分钟就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速度要快。一年365天,清障队员需要像消防队员一样时刻准备着。”胡海平表示,有的时候遇到危化品事故,就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从胡海平平静的话语里,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份工作背后的艰辛。

胡海平表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有远大理想,找准人生坐标,传承工匠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4位大国工匠的精彩分享引得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匠心聚,百业兴。前辈们凭借自身对职业的担当和热爱,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现场聆听了这次分享会,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本科生丁冬瑞表示。


编辑:陈思皓

责编:陈思皓

审核:曹文娟 王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