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滩起步到世界一流
——中交水规院助力山东港口日照港建设综述
在这里,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水平持续提升,多品种大宗干散货实现全流程自动化贯通;在这里,“油改电”“油改气”行动大力实施,“园林式港口”高标准建设……近日,记者跟随“魅力大港 活力中国·世界一流港口建设”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山东港口日照港。这座从荒滩起步到世界一流的全球最年轻5亿吨级大港,正以智慧绿色为引擎全速前进。
作为港口建设的智囊团,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水规院)用四十年如一日的匠心,服务于港口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生命周期,累计参与山东港口日照港项目规划、咨询设计工作200余次,全程参与、见证了山东港口日照港的奋斗蝶变。
以发展眼光谋划港口功能布局
20多年前,如果有人说要在单一港池建设4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会被认为天方夜谭。但在日照港岚山港区,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如此大规模、历经数十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缘起于日照港历时6年编制的总体规划(2009年批复):该规划前瞻地布置了3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历经3次部级评审,获得了国家优秀咨询一等奖。随着腹地经济发展需要,岚山港区后方输油管线增多,输油管线能力超过1亿吨,对原油码头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中交水规院创新性提出大型原油泊位群布置方案,通过提高岸线综合利用效能和港口通过能力,制定详尽的安全环保应急措施,2013年岚山港区规划调整方案将原油码头调增至4个。
自2004年开始谋划第1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到2023年第4座码头通过竣工验收,日照港原油码头的发展史是一部港口发展与集疏运体系发展的相互成就史,通过规模集聚效应,推动临港产业集聚成群。目前该港区原油接卸量位居全国第三,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枢纽。
“从规划的角度看,2015年是日照港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港产城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作为日照港总体规划和众多大型工程的参与者之一,中交水规院设计一所总工程师谭凤介绍,2015年批复的石臼港区规划调整方案将东区、西区和北区大宗散货转移至南区,形成“南散北集”的港口布局。此次规划调整,为日照港发展集装箱、物流、金融等高端港航服务业腾出空间,不仅解决了传统港口与城市发展的空间矛盾,延伸港口产业链,还推动形成“以港兴城、以城促港”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以实干攻坚助力重大项目落地
结合腹地经济和港口发展需求,设计院利用高端咨询优势,协助当地交通主管部门、业主单位策划“国家重大项目”,积极推动项目落地。
中交水规院积极发挥智囊团作用,坚持生态优先、集约节约原则,全力协助开展项目前期海域使用论证等工作,与山东港口日照港一起疏通堵点、打通卡点,推动项目一路闯关夺隘。在多方的通力协作下,日照港转型升级工程于2022年列入《“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水运设施网络建设重点工程。
“该项目建设要求高,建设规模大,审批层级高。”谭凤介绍,项目自2022年始,历经3年多的时间、5次用海评审会、多次方案优化调整,在各方的协同推进下,项目新增围填海通过部级审查,距离项目落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转型升级工程实施后,日照港将在石臼南区新建、改建8个10万至30万吨级专业化泊位,新增设计年通过能力约1.25亿吨,同时,建设配套堆场、港区铁路、公路等相应基础设施。作为落实国务院支持日照港建设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建成后,2条千公里铁路将直通石臼南区,大幅促进交通物流提质降本增效。
以开拓创新赋能现代化港口建设
近年来,中交水规院积极推进山东港口日照港集约化、专业化、智慧化、绿色化进程,助力其从传统港口走向现代化港口。
“日照港集装箱码头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集装箱码头技术升级迭代的一个缩影。”谭凤介绍,日照港集装箱码头和堆场装卸工艺经历了3次迭代,水平运输方式也从有人集卡升级到无人集卡,再到智能水平运输车转变。
受制于工程投资规模和陆域纵深,日照港自动化码头建设无法采用较为成熟的垂直布置形式,中交水规院项目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单小车自动化岸桥+智能水平运输车+自动化轨道吊”的先进架构,同时通过科学的场地布置,实现智能水平运输车和外集卡行驶路线的时空分离,助力打造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在国内首个港口岸线退还生态岸线实例——海龙湾退港还海项目中,中交水规院项目团队根据该海域的水文特点、泥沙运动规律的分析情况,提出先期抽沙造滩、后期在自然堆积的作用下,通过建设弧形的长堤、潜堤、隔沙堤等防护和修复设施,舍掉92万平方米的“黑色”堆场,逐渐恢复形成蜿蜒美丽的自然沙滩。
如今,漫步在海龙湾金黄色的沙滩上,湛蓝海水与天空相接,海浪轻拍海岸,涌起朵朵洁白浪花。在这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故事还在续写。
编辑:张一坤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