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红心”融航海“蓝途”构筑航运人才培养“新高地”

2025-06-12 08:27:15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侯俊 刘克中 -标准+

在全球航运业向绿色低碳、数字智能转型的关键节点,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与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以党建为引领、以产教融合为纽带,携手打造“中远海运新型船员培养班”。这场校企协同的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行业人才供需难题,更以“红色引擎”驱动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度融合,为新时代航运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范式。

破解“供需困局”:从人才短板到产教双赢

航运变革遇“人才之困”。当前,全球航运业正经历深刻变革,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作为全球领先的综合航运物流企业,中远海运集团锚定“世界一流航运科技企业”目标,在“绿色低碳、数字智能”两大赛道全力开拓,但面临精通航海技术、熟悉智能船舶运维、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困境。而作为教育部直属“211 工程”高校中唯一开展航海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国家队”,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主动寻求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期望破解航海类人才紧缺痛点,为行业发展注入活力。 

校企协同“双向奔赴”。2025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领导带队走访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双方围绕“航运强国”战略需求达成合作共识,携手培养新型船员。短短两个月内,合作迅速落地,培养协议定稿、宣介选拔启动,最终30名学子从41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签署三方协议,招生规模超出预期,标志着“中远海运新型船员培养班”正式启航。

深化“四链融合”:从课堂授课到甲板育人

“四链融合”贯通育人全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党建“四链融合”联学共建方案,签署《党建联建协议》,构建“组织联建、理论联学、资源联享、业务联动”机制。通过打造“先锋岗”党建品牌、组建“双师型”党员先锋队、开发“航海精神”思政课,将党建优势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中厚植家国情怀。

“3+1”定向培养打通产教壁垒。培养班创新采用“3 年理论学习+ 1年企业见习”的定向培养模式。前3年,学生在学校完成系统的专业学习,夯实理论基础;第4年,进入中远海运集团的船舶开展岗位见习,在资深船员的“传帮带”下,实现从“准船员”到“职业人”的蜕变,毕业后到船员公司从事远洋船员工作,真正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无缝对接。 

“双师同堂”筑牢人才培育根基。船员公司选派资深高级船员与管理人员担任“企业导师”,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与考核评估,与学院专业教师形成“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同时,企业设立专项培养经费,涵盖学生奖学金、培训补贴及班级活动经费,为培育高素质复合型船员提供坚实保障。

构建“协同范式”:从短期协作到长效共融

打造产教共融新范式。校企双方充分发挥产业与教学科研优势,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联合答题”机制,探索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聚焦行业前沿,合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为航运产业链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未来,双方将建立常态化联席工作机制,成立校企共建工作小组,持续完善规范化培养体系,深化产教共融,创新校企共建模式与路径,不断提升工作实效和品牌度。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与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的深度,既是贯彻“产教融合”战略的生动实践,更是党建引领培育“大国工匠”的创新探索。随着“中远海运新型船员培养班”的持续推进,双方将为中国航运业输送更多应用型、创新型航海类人才,在建设世界一流航运科技企业与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共同书写“扬帆逐梦、育见未来”新篇章!

本文作者系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党委书记侯俊、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院长刘克中

编辑:张一坤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