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美发表《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各取消91%的加征关税,暂停实施24%的反制关税90天。这一政策窗口期的开启,瞬间点燃美国企业“抢运潮”,引发集运市场剧烈震荡,运价、运力、港口等多方面均受到显著影响,市场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
“抢运潮”引爆海运市场导致运价飙升
随着90天关税“窗口期”的开启,美国企业纷纷重启已取消订单,疯狂抢购集装箱货轮舱位,试图赶在关税落地前将货物从中国运往美国,美线海运市场热度空前高涨。
贸易追踪机构 Vizion数据显示,截至5月14日,过去7天内美国自中国下单的集装箱运输平均预订量暴增277%,达到21530个标箱,货运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外贸商普遍反映,当前美线航运市场“一柜难求”,5月底的舱位已基本售罄。马士基大中华区总裁丁泽娟表示,尽管公司启动了调整措施,但受运力调配滞后性影响,仍出现甩柜或已订舱位无法执行的情况。
据财新网报道,反映即期市场运价的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此前大幅下跌,1月初到3月底跌幅超过50%,中国至美国西海岸(美西)、美国东海岸(美东)的运价跌幅一度超过60%。然而,5月中旬关税战暂时停歇后,运价迅速暴涨。4月25日至5月30日,短短5周时间,美西和美东航线运价分别上涨了142%和92%,分别达5172美元每40英尺集装箱和6243美元每40英尺集装箱。各大主要班轮公司接连上调运价,甚至有公司发出通知,宣称6月中旬后将把运价上调至1万美元每40英尺集装箱。
不过,这场看似火爆的集运市场热潮,实则是美国客户集中下单与短期运力供不应求矛盾的集中体现,也凸显了中美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蝴蝶效应”。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很可能只是短期现象。知名投行杰富瑞航运分析师奥马尔・诺克塔表示,6月下旬美西报价更接近 5000美元 —5500美元,显示市场需求正在降温,运价可能已触顶回落。全球知名的航运及海事咨询机构德路里也预估,随着下半年需求减弱,运价将受到拖累而下滑。
6月10日,《劳氏日报》发布的文章《运力增竞争剧,美线运价失去动力》,进一步聚焦跨太平洋航线(美线)运价波动及市场前景。报道指出,随着货量快速释放,船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大幅增加运力。6—7月跨太平洋航线平均周运力从 4—5月的45万标箱激增至56万标箱,增幅超24%。市场供需关系的转变直接反映在运价上,实际市场成交价已低于SCFI公布值,船公司对美西报价已跌破5000美元每40英尺集装箱,部分小型船公司(机会型承运人)甚至报出4000美元每40英尺集装箱的低价,且5100美元的报价也难以揽货,实际成交价与指数之间出现了显著的 “剪刀差”。
全球港口拥堵蔓延,供应链承压
在中美关税“抢运潮”热度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全球港口面临日益严峻的拥堵风险。此前,有分析师预警,班轮公司大规模复航并增投加班船至美线运营,可能导致美西港口重蹈疫情时期的拥堵覆辙。航运数据印证了这一担忧,Alphaliner数据显示,超16.6万标箱运力正集中重返跨太平洋航线。
欧洲港口首当其冲陷入拥堵困局。彭博社援引德鲁里(Drewry)的报告指出,3月下旬至5月中旬,德国不来梅港等候泊位时间激增77%,安特卫普港、汉堡港延误时间分别延长37%、49%,鹿特丹港与英国费利克斯托港等待时长亦显著增加。分析认为,欧洲港口拥堵态势或借助海运网络蔓延至亚洲与美国,进而引发全球运费上涨和供应链震荡。
实际上,亚洲多个重要港口已出现拥堵迹象。新加坡《商业时报》5月27日报道,作为世界顶级转运枢纽,新加坡港船舶停泊时间显著延长,该港泊位等待时间在12至36小时之间。赫伯罗特航运公司5月26日通知客户,由于泊位拥堵,部分亚洲港口的等待时间有所延长。其中,中国上海港和青岛港受影响最为严重,平均延误时间在24至72小时之间;中国宁波港、韩国釜山港和日本横滨港的平均等待时间分别为24至36小时、18小时和12至24小时。
上海港的“爆舱”现象正是此轮抢运潮的缩影,据《解放日报》5月28日报道,上海至美国集装箱船再现“爆舱”,订单排至6月。面对美企采购需求激增,上海港高效运转,5月19日—25日美线出口装箱量达5.9万标箱,环比增 49.4%,美线停航班轮已全部复航、周班轮量恢复至42班正常水平。上港集团表示,虽临时运力调整导致部分时段作业集中,但已制定预案,保障船舶及时作业出运及加班船衔接。
市场普遍预判,随着中美关税缓冲期将于7月9日到期,货主为赶在窗口关闭前完成入美通关,集中出货压力将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集中爆发,可能引发第二波港口拥堵高峰。业内人士提醒,若7月后中美政策再度调整,市场可能迎来更剧烈的运力与舱位重组,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剧。
政策不确定性高悬,行业危机挑战并存
当前市场因抢运窗口期呈现短期繁荣,但集运市场的未来走势成为业界热议焦点,舆论看法不一,而不确定性俨然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挑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显示,尽管美国港口管理方期盼关税出现利好消息,但由于美国政府在关税政策层面的剧烈摇摆,即使有利好消息传出,商品也难以立即恢复流入美国港口,目前美国港口进口量仍未恢复至原有水平。美国洛杉矶港执行董事吉恩・塞罗卡预测,即便美中关税暂停,进口量虽会有所反弹,但不会出现极端增长,2025 年的旺季也将更为温和。
《证券时报》报道,当前集运市场呈现供需博弈态势。货代行业预计,90天内运价只会涨不会跌;而外贸企业则期待,6月运力恢复后运价将有所下调。在运价飙涨当下,船东紧急调配运力驰援美线,部分外贸企业基于不确定性已主动放缓接单节奏。
尽管挑战重重,壹航运创始人兼CEO钟哲超表示,一是东盟、南美、非洲释放的增长潜力,海运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对美国出货量低迷的同时,东南亚航线的运价则十分稳定甚至稳中有升;二是如果俄乌冲突能在年内完成谈判和停火,战后重建对出口和物流企业来说将是一大机会。
海运集运市场在关税政策的冲击下,正经历着剧烈震荡。短期的运价暴涨营造出市场繁荣的表象,但长期来看,风险与挑战依旧严峻。未来海运市场将走向何方,各方都在拭目以待。
编辑:李梦楠
责编: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