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砺精兵 深蓝践担当——华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高素质海员成长故事

2025-06-25 17:06:22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蒋利 -标准+

我国国际贸易总运量的90%以上通过海运完成。作为海上物流链畅通和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的重要保障,船员群体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国有集团化企业,华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简称华洋海事)始终勇担使命,以“打造世界级高素质海员队伍”为目标,在航运全产业链深耕细作。该公司每年向全球150余家船东派遣2万人次船员,日均在船超万人,他们活跃于散货船、油化船等各类船舶,以精湛的专业技能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成为国际航运舞台上的“中国名片”。

华洋海事深知人才培养是发展根基,与大连海事大学等院校携手搭建产学研共同体,每年吸纳600—800名航海院校毕业生,在多地建立船员培训中心,开展新燃料船、船舶动力定位等高端特色培训,为船员成长筑牢专业根基。同时,积极践行国企社会责任,自2003年起深入中西部地区开展海员扶贫,拓宽就业渠道,助力当地群众驶向致富新航路;为女性船员搭建平等发展平台,推动行业包容性发展。此外,华洋海事还将保障船员权益视为重中之重,完善管理体系,优化工作环境,让船员在逐梦海洋时无后顾之忧。

从江河湖海到全球航线,华洋海事正以高素质海员队伍建设为笔,以保障船员权益为墨,在交通强国建设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中国海员的壮丽篇章。在6月25日世界海员日来临之际,我们特邀请4位优秀船员代表,讲述他们的航海故事与收获。

航海日志有许多难忘的瞬间

刘波恩

儿时站在家乡的海滩上,我经常问父亲“大海的那边是什么?”他眼中总是闪过光芒:“那边啊,是更辽阔的海,是港口,是异国他乡,还有精彩的故事。”这番话在我心底悄悄埋下海员梦的种子。

我的航海生涯始于船舶驾驶专业学习。厚重的教材、逼真的模拟器以及严苛的实操训练,这些仅仅是航海之路的起点。我们还需要精通航海英语,熟悉国际法规,了解各国海关习俗,进行严格的游泳、救生等体能测试。这让我们在面对真实的挑战时能够从容不迫。

第一次远航印度尼西亚时,当海岸线从视野中消失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寂感。虽然有卫星通讯可以与外界联系,但思念依然是海上最沉重的“行李”。工作环境同样十分严酷:机舱内高温难耐且噪音轰鸣,甲板上则直接面对狂风巨浪的冲击。有一次,十几米高的巨浪轻松将万吨巨轮抛起,全体船员整整36小时处于高度警戒状态,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

但这片海洋也给予我们无价的馈赠。航海日志里记录着许多难忘的瞬间:有海豚群追逐船艏的灵动,赤道“海神仪式”的庄严,亚历山大港古迹的震撼。每一次靠港,都是一次文化的洗礼——威尼斯运河上的悠扬歌谣、新加坡港的繁华喧嚣、汉堡码头的历史厚重感,都在丰富我的阅历。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船员共事,更像是进入了一所“国际学校”。

如今,当我以科考船船长的身份站在驾驶台,更深切体会到海员使命的进化——从“运输者到探索者”的蜕变。凝视着浩瀚的大海,我总会想起那个在海滩上提问的男孩。航海给予我的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生活哲学:海洋教会我谦卑,航海锤炼我的坚韧,跨文化经历教会我包容,尊重差异是与他人和谐共处的基石。

人物名片:刘波恩,职务:船长;毕业院校:威海水运学校;毕业时间:1999年;海龄:25年;籍贯:山东省。

见证中国滚装船队发展壮大

高明月

2025年初春的上海海通码头,一辆辆崭新的国产汽车,在引导员指挥下有序驶入新型双燃料滚装船“汀江口”轮舱内。作为该轮的指导船长,我知道这批汽车即将驶往秘鲁钱凯港、智利圣安东尼港等,为中国与拉丁美洲之间的汽车贸易搭建起高效的海上动脉。

这是我航海生涯的第15年。在担任汽车滚装船船长期间,我见证了中国滚装船队的发展壮大:新一代滚装船配备自主研发的数智平台,可实时监控货物装卸过程及运输途中车辆及货舱温度;配备的LNG双燃料动力及电动RORO系统,显著提升了动力效率,有效降低了船舶航行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尾跳的承重设计从过去的50吨提升至250吨,足以承载重型矿用卡车……这些技术突破,正是中国船舶工业从“跟跑”到“领跑”的体现。

汽车滚装船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扬帆出海的壮阔图景。近年来,中国汽车强劲发力海外市场。支撑中国自主品牌加速跨洋出海的,正是中国自主打造的滚装运输船队。当“汀江口”轮穿越太平洋抵达南美港口时,码头工人告诉我:“5年前这里看到的都是产自日韩欧美等地的汽车,现在每三辆新车中就有一辆来自中国。”更令他惊讶的是,运送这些汽车的也是中国自己的船队。这种“国船国造、国车国运”全产业链的协同出海,正在重塑全球汽车贸易格局。

作为一名滚装船队船长,我深知每一次起航的意义。当国产巨轮载着“中国制造”驶向世界各个港口,我们运送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个制造大国向供应链强国迈进的坚定步伐。

人物名片:高明月,职务:船长;毕业院校:大连海事大学;毕业时间:2010年;海龄:15年;籍贯:吉林省。

航海给予我最宝贵的礼物

蒲 霆

高考后,我选择了航海技术专业。怀揣着对海员职业的热情和憧憬,2021年,我顺利通过证书考试与面试,正式成为一名女性国际船员。

工作以后,我发现船上的生活很有趣。在船上,有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有丰富的娱乐活动,有充满活力的同伴。偶尔遇到附近的船舶,我甚至会向对面的船员朋友高呼“你好”。

远在异国他乡,我也常常兴奋于每次和同胞或是“中国制造”的相遇。还记得初次停靠巴布亚新几内亚莱城,老旧的岸吊装卸效率极低,但再次靠泊时,振华重工的桥吊已经投入使用,码头作业效率大幅提升。那一刻,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油然而生。

航海被称为“勇敢者的职业”。一路走来,身边有很多反对与质疑的声音,有来自家人的担忧与不舍,也有来自外界对于女海员的轻视,认为我们做不了这份工作。但是我觉得,女海员更加细心、认真,同样可以胜任船员这一职业。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精进业务,做一名优秀的船员。

4年时光转瞬即逝,从在甲板上跟随水手敲锈,到驾驶台学习操作航海仪器,再到参与消防救生设备维护,我一步一步实现了海员梦。最初选择成为船员或许仅仅是追随梦想,但当双脚踏上甲板时,我才懂得这片深蓝的魅力:将风吹日晒磨砺成勋章,将彻夜值守淬炼成独当一面的底气。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如今成长为成熟的驾驶员,冲破质疑的勇气和坚定的精神内核,是航海之路送给我最宝贵的礼物。

人物名片:蒲霆,职务:三副;毕业院校: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毕业时间:2021年;海龄:4年;籍贯:四川省。

高原学子勇闯深蓝

格松扎西 

自2024年8月登上“国家能源601”轮甲板的那一刻起,我便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航海之旅。

“国家能源601”轮就像一个温暖的家。初次登轮时,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以及对家人的思念时常萦绕心间。但同事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很快驱散了我的不安。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温暖,体会到“百年修得同船渡”的深刻含义。

工作中,机舱是我的“战场”,每一个设备都是我并肩作战的“战友”。起初,面对复杂的设备和专业的操作流程,我常常感到手足无措。但轮机员们总是耐心地指导我,从最基础的设备检查、维护保养,到故障排查与修复,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逐渐熟悉了机舱每一个角落,掌握了各项技能。每一次设备故障的顺利解决和每一次恶劣海况下保障机舱稳定运行,让我充满成就感。

从高原到内陆再到沿海地区,我的生活环境不断变化。闲暇之余,我会主动学习船舶知识、钻研技术手册,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同事请教。在一次次的交流探讨中,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极大丰富。同时,通过参与船上组织的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我不仅拓宽了视野,还对国际航海行业的规范和标准有了深入了解。

10个月的航海生涯,是一段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历程。未来,我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在蔚蓝的海洋上,书写更加精彩篇章!

人物名片:格松扎西,职务:轮机实习生;毕业院校: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时间:2024年;海龄:1年;籍贯:西藏自治区。

编辑:蒋利

责编:金校宇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