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拥抱下,宁波舟山港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东海之滨。然而,季风交替、海陆风影响、风力较大、雾日众多等气候特点,如同隐形的试炼,时刻检验着港口的生产安全与运营效率。
如今,一场以“程式化”预警预控为核心的智慧风暴,正为这座世界级大港披上坚不可摧的“数字铠甲”,助力其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 。
“宁波舟山港地处特殊的气候区域,大雾和大风已经成为影响港口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一位长期在港口工作的老员工感慨地说,“以前,核心港区风力、能见度等设备的布点不够全面,部分站点数据与实际气象海况差异较大,这给港口作业增添了不少困扰与挑战。”“程式化”预警预控如何“出招破局”?其通过构建“陆海空天”四位一体全要素立体监测网络,打造多源信息融合的智能决策中枢平台,创新建立“全域感知—智能推演—标准响应—闭环管控”的现代预警预控体系,打造全国领先的海事预警预控标准体系和世界级港航气象服务标杆。
准确的气象数据是实行“程式化”预警预控的数字基座。“气象代表站的确立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宁波海事局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说,“2024年4月,我们组织了‘气象代表站’专家评审会,对港区130余个气象站点进行系统梳理,最终选取了34个站点作为首批‘程式化’预警预控气象代表站。”自2024年5月起,气象代表站现场数据核准作业启动,港区增设相控阵雷达、激光测风与测雾雷达等尖端设备,强化了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能力及立体风况能见度的感知精度,至9月,所有设备均已完成安装与升级。这些代表站的建设,为准确掌握港区气象实况提供了有力保障。
预警预控分区调整同步开展,专家组依据港区地形与作业特点,将原本以大黄蟒、洋小猫等地理位置为界限的6大管控区域优化调整为以港区、桥区、航道为界限的12个管控区域,分区精细度提升100%,新的划分方式更为明确、更加细致,有利于恶劣气象条件下精准交通组织工作的开展,让恶劣天气下的交通组织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港口气象预警保障系统的升级,则为“程式化”预警预控装上了“智慧中枢”。该系统融合气象、海事、港口等多源数据,如同一个24小时在线的“气象大脑”,实时输出气象要素实况、预报、海事预警预控等关键信息。该系统通过不断的迭代升级改造,风向风力模块新增落山风判别算法,能敏锐捕捉穿山北港区的特殊风况;能见度模块实现激光雷达组网显示,让雾气变化无所遁形;强对流模块通过设置 10公里、30公里、60公里 半径的警戒圈,如同拉起多层 “警戒线”,精准推送预警;台风模块可直观展示台风路径,助力提前谋划应对策略,全方位守护港口运营安全。
“【浙江海事局】编号:浙甬10XXX号(短信发送),因能见度好转,自2025年6月X日0820时起解除穿山南港区、梅山港区、双屿门航道、虾峙门航道、条帚门航道雾航交通管制,至此本次雾航管制全部解除。”这是宁波远洋的一位船长在手机上实时收到的靶向推送的“程式化”预警预控信息,管制解除了,他马上指示船员紧锣密鼓地准备起锚进港。“现在的预警预控信息非常及时,强对流天气有提醒,哪里管制、哪里可以航行,一目了然,不良天气影响期间,在宁波舟山港航行作业,我们心中有底,海事推行的‘程式化’预警预控,真是太方便了,让我们省了不少心”船长如是说。
展望未来,“程式化”预警预控团队还有更多的计划。他们将持续推进气象代表站的建设,确保设备完备及数据精准无误;同时,着手开发潮流模块,整合年度预报数据与码头实测数据,为风流叠加安全作业评估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石;并稳步推动系统迭代升级,打造更加直观、实用的用户界面,极大提升用户体验。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程式化’预警预控工作的不断深入,宁波舟山港将更加安全、高效地运行,为世界一流强港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一位参与项目的专家满怀信心地说。
编辑:詹景怡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