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因海而生,依海而兴。
这座地处我国南北沿海航线与长江水道交汇枢纽的城市,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也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节点。
极目远望,东海碧波之上,来自全球各地的船舶陆续锚泊在舟山海域加油锚地;世界大港之畔,运载粮食、铁矿石、煤炭等重点物资的国际航线船舶鸣笛启航……
这幅繁荣、流动、充满活力的海上图景,离不开舟山海事的靠前服务、专业指导。
“多年来,在这片联通全球的‘海上枢纽’,舟山海事局坚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勇立高水平对外开放潮头,以实干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赋能海洋经济,让港通天下、令货畅全球。”舟山海事局党委书记、局长施都光表示。
推动口岸开放 为海洋经济注入澎湃动力
口岸开放是对外交往和经贸合作的桥梁,更是舟山走向世界的“金钥匙”。
2025年2月20日,宁波舟山港六横港区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2号码头加长段(简称2号码头加长段)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正式对外启用。这是浙江省2025年度口岸开放“开门红”,也是舟山市连续第四年争取到浙江省口岸开放“开门红”项目。
在2号码头加长段口岸开放过程中,舟山海事部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各种“疑难杂症”。指导企业进行涉水工程通航安全技术参数备案,并多次到企业进行防污染设施设备及物资配备的指导和现场验收。
自2号码头加长段对外启用以来,截至5月底累计靠泊船舶37艘次。在舟山海事部门有力保障下,大型散货船“良禾海宝1”轮较原计划提前3天完成修理改装,顺利开启新航程。
“2号码头加长段的对外启用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助力,这一升级显著提升二号码头的靠泊能力,更好地满足大型船舶的停靠需求,为企业承接更多大型船舶修理、改装及制造业务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中远海运重工企划部经理蒋萍说。
这是舟山海事推动口岸开放工作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为保障重点项目口岸开放进程,舟山海事局深入实施口岸开放‘结对指导’‘并联审批’等助企举措,全程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2024年以来,舟山海事局共推动8个口岸开放。”舟山海事局船舶监督处处长庄肃晓介绍。
此外,为提升口岸开放服务效能,舟山海事局持续优化进出口岸审批服务,持续落实舟山保税燃料受油船外锚地进出口岸手续“一次办理”政策服务,推进固定班期国际航行集装箱船舶进出口岸查验手续便利化举措。全力做好联合登临检查工作,积极推动“单一窗口”联合登临模块应用,提升口岸部门协作水平和通关效率。
从项目前期的规划咨询到审批过程中的协调沟通,再到后期的验收指导,舟山海事部门始终与企业同频共振,全力破解口岸开放过程中的难点堵点。
如今,舟山口岸已经成为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物资进口的重要通道,成为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重要保障。
2024年11月21日,在全国最大的海上铁矿石中转码头和混配矿基地、东北亚铁矿石国际分拨中心和江海联运桥头堡——宁波舟山港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40万吨级矿石船“阿空加瓜”和“矿石天津”轮在舟山海事局护航下成功完成同靠。这是全球首次两艘40万吨矿石船同时贴靠同一码头两个泊位开展接卸作业。
此次同靠,标志着鼠浪湖40万吨矿船靠泊能力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推动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助力打造世界级的江海联运综合枢纽港。
得益于口岸开放带来的硬件升级与通关效率提升,2024全年,进舟山港国际航线船舶10145艘;2025年至今,进舟山港国际航线船舶4766艘。从舟山口岸,源源不断的矿石运往国家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大量的进口原油,通过管道从舟山输送至上海、南京、宁波等五大石化炼厂……
推动口岸开放,舟山海事助力更多资源“引进来”,不仅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使这座东海之滨的港口小城,蝶变为联通全球的枢纽,在开放浪潮中破浪前行。
锚定国家战略 畅通产品出海动脉
舟山港阔水深、少淤不冻,在此布局港航物流、海洋工程、大型装备制造及大宗物资加工等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024年11月,《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并于11月25日正式发布。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首个以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为核心的重大改革,也是国家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部署。
全国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舟山,为舟山片区带来进一步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也赋予了舟山以高水平开放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的战略使命。
锚定国家战略发展目标,舟山海事局深度参与、全力支持,推出《舟山海事局助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若干举措》,围绕开放引领、绿色转型、服务创新等六大领域推出“二十一”项硬核支持举措,助力舟山建设全球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新高地。
为保障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建设,舟山海事局升级水工建设政务服务,实施“一项目一方案,一节点一服务”,支持保障六横中石化码头等宁波舟山港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工程。
在海上物流运输方面,舟山海事局全力提升海上运输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支持“江海直达+长江班列”多式联运模式发展,提升江海联运服务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能力;创新石化产品便利海运机制,全力打通产品出海动脉。2025年一季度,舟山水路货运周转量增长12.4%。
除大宗商品外,随着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战略深入推进,我国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聚焦国家所需、行业所盼,舟山海事全力畅通“新三样”产品出海动脉,让“中国制造”名片在全球市场更加闪亮。
2025年6月4日,在舟山海事局的全程保障下,装载着30辆大型新能源矿卡的多用途船“闽华9”轮从舟山港顺利启航,驶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印度尼西亚。此次运输标志着舟山港首次以散货船运输形式成功完成新能源矿卡的海运出口,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出去”开辟了高效、安全的新路径。
“为服务‘新三样’便捷出海,我们严格落实国际航行船舶便利化通关举措,有效保障载运‘新三样’货物的国际航行船舶快进快出,平均通关时间较以往提升13%。充分发挥‘互联网+监管’优势,严格落实货物出口‘一箱制’海事监管举措,有效化解‘新三样’货物运输安全风险。”舟山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副处长庄强武介绍。
每一件产品的安全出海,背后是舟山海事局一系列创新举措与高效服务的有力支撑。锚定国家战略航向,舟山海事局以“硬核”举措织密安全网、跑出加速度,持续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新动能。
优化营商环境 锻造国际海事服务标杆
凭借优势聚集效应和行之有效的配套保障,舟山逐渐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保税船燃加注中心和船舶修造基地、船舶交易市场、外轮补给港,国际海事服务产业不断壮大。
世界修船看中国,中国修船看舟山。
作为国际最大船舶修理改装基地,舟山辖区聚集了多家大型修造船企业,年修船数量占全国比例40%以上,其中外轮修理量占全国45%以上,占全球20%以上。在全球修船企业前10强中,舟山占据5家。
近年来,舟山海事局依托优质服务和科学监管持续推进船舶修造产业向“国际化、规范化、数字化”转型,全力化解制约船舶修造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助力舟山修造船产业跑出提质增效“加速度”。
通过充分调研,舟山海事局发现锚位预约便是船舶修造等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过去,受舟山大港口小锚地的因素制约,船舶常陷入‘进港无位可泊、出港错峰难行’的困境。同时,小型船舶无序占用大型船舶锚位,导致锚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充满不确定性的锚位预约流程,对船舶修造等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影响。”舟山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VTS)值班长吴杭飞介绍。
针对以上问题,2024年7月,舟山海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锚位预约提质增效16条举措》,积极推进舟山水域主要锚地的270个锚位全部纳入“海事通”App公开预约,实行锚位自动核准发布。
同时,为充分利用辖区锚地资源,舟山海事加强对锚位资源的动态调配,适度放宽锚泊限制条件,因地制宜建立锚位“深水大船用、浅水小船用”机制,保障企业大单业务。健全船舶修造等重点企业保障锚位,通过“排队候补先到先得”“碎片化时段插空锚泊”等创新机制,为企业降本增效。
得益于舟山海事局推出的16条锚位预约提质增效创新举措,辖区航运企业运营效率显著提升,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以马峙锚地为例,“排队候补先到先得”等举措为前来修造的外籍船舶清舱作业节省大量时间。
除了以“小锚位”为船舶修造产业带来“大便利”,舟山海事局的锚地服务创新,也为全球保税船燃加注中心建设赋能。根据锚地建设和使用情况,舟山海事局评估增设新的保税船燃优先锚位,目前燃供优先锚位合计已达16个。今年以来,秀山东优先锚位保障加注保税船燃船舶161艘次,加注保税船燃20.3万吨,强力助推秀山东锚地整体保税船燃加注量达69.18万吨,同比增长88%。
2025年3月,海事部门发布《舟山群岛水上交通安全指引》,针对舟山水域船舶数量众多、通航环境复杂的现状,围绕航行、停泊、特殊时段等方面提出27项具体要求,大大提升了水上通航效率,促进了交通规范管理。
近年来,通过深度对接航运企业需求,协同港口部门优化航线规划,舟山海事局全力保障中远海以星南非线等国际新航线开通运营,仅该航线便较传统非洲航线缩短里程约5000海里,为企业节约6天航行时间,助力企业降低物流综合运输成本。
同时,舟山海事局主动作为,为新造外轮扩充适航水域;推出“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定制化服务机制;打通船舶试航、交付的全链条绿色通道,实施辖区固定班期国际航行集装箱船舶进出口岸查验手续便利化举措;积极推行国际航行船舶港口国内监督“临开不检”、夜间靠泊船舶次日上午不检的“双免检”等多项服务举措,助力航运企业降本增效。
一项项务实举措,让舟山海事局为辖区国际海事服务产业打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着力打造国际领先的海事服务体系,舟山海事多措并举持续为企业减负,成为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
提升全球影响 贡献航运发展中国方案
绿色、低碳是航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力争全球航运业在2050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绿色发展成为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4年2月27日至28日,在舟山海事局海巡艇护航下,“新奥普陀号”在舟山衢山临时锚地成功为21万吨双燃料散货船“高尔山”轮(MOUNT GOWER)加注约1200吨液化天然气(LNG)燃料,标志着舟山水域实现LNG加注作业常态化,舟山成为世界上少数具备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海上锚地加注功能的港口,舟山国际海事服务基地配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舟山海事全力支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保税船燃加注中心,布局绿色船燃加注市场。围绕打造全球保税船燃加注中心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支持新型绿色船燃加注,舟山海事局全力支持船对船、车对船LNG加注作业常态化开展,争取突破首单甲醇船对船加注业务,开展液氨、液氢等燃料加注安全技术研究;建立健全更加精细的分区域、分时段、分船型的船燃供应作业管理方式,进一步延长锚地作业时间;推行生物燃料加注作业报告制,助力生物燃料加注便利化;持续输出保税船燃制度创新成果和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更多舟山经验……
2024年,舟山保税船燃加注总量达726万吨,同比增长3%,成功跻身第四大船加油港,彰显了在国际上船燃加注业务的重要地位。
接轨国际,当绿色成为航运发展的底色,舟山海事局以助力航运绿色发展为支点,全力为国际航运在蓝色国土上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洋经济新篇章。
多年来,舟山海事局积极开展氨、氢等新型绿色燃料海上加注作业研究,跟踪国际海事组织相关会议中有关新燃料的议题讨论进展,结合国际海事层面对各类新燃料的安全方面研究工作进度和《使用气体或其它低闪点燃料船国际安全规则》的修订进展,及时调整富能燃料、生物燃料混合物等货物运输管理要求。
除了在绿色航运领域发力外,舟山海事局深耕国际海事履约实践,在国际舞台持续发出中国海事声音。“舟盾”安检工作室聚焦国际海事规则前沿,深入开展国际海事履约研究,先后向IMO及相关国际组织提交多份提案,其中《对提案SDC8/13关于修订MSC188(79)草案的评论》通过SDC8会议讨论,提案内容将纳入公约修正案。结合FAL(国际海事组织便利运输委员会)有关港口社区议题的讨论和舟山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研究优化舟山国际航行船舶全过程安全保障相关工作举措,助力海事监管走向国际。
从东海之滨到全球海域,舟山海事局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精神和专业的服务,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征程中扬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下一步,舟山海事局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举措,答好向海图强必答题,全力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出舟山海事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詹景怡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