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因地处陇山之西而得名,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重要的商埠地。在当下,公路是当地发展产业与旅游经济的新引擎。全县1934公里公路中,农村公路占1497公里。
从1984年成立县乡公路管理站,到2017年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再到2022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农村公路综合养护服务中心。如今,陇西县农村公路已从提供基本服务的出行路,升级为服务乡村振兴的致富路、幸福路。
“3533”模式创标杆
随着农村公路养护事业快速发展,陇西县乡公路管理站承担起了全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程材料检验、交通智慧化管理的任务。同时,陇西县组建了路基病害维修队等专业化养护队伍,负责农村公路的维修改造和县乡公路的日常保洁等工作。
近年来,陇西县创新推出“3533”公路养护新模式,即以注重党旗领航、双重保障、资金配套的“三个注重”管好路,以制度化建设规范强保障、信息化管理赋能创实效、标准化检测激活新动能、机械化作业助力提质效、专业化队伍提供新保证“五项措施”强养护,以强化路况处置、强化质量管控、强化应急保障“三个强化”保畅通,以“公路+”产业发展、全域旅游、客货邮“三项结合”促发展。
2022年,集管理、检测、生产等于一体的陇西县农村公路综合养护服务中心建成投入运营,陇西县农村公路养护逐步实现信息化、机械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志着陇西县农村公路事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为推进精细化管理,陇西县为340公里县乡公路、38座桥梁制作二维码“身份证”,扫码即可查看养护档案。此外,还建成农村公路养护试验室,每年完成3000余次原材料检测。
随时掌握大桥运行状况
智慧管养延长了陇西农村公路耐久性。全县搭建了农村交通运输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33个监控摄像头、4000余枚物联网芯片遍布全县路网,280辆农村客运车辆可实时回传路况,实现“人在路上走,数据云里游”。
农村公路管理实现数据全闭环决策。养护平台通过分析3年来的病害数据,得出每年4至5月是路面病害高发期。据此,养护团队提前储备材料、安排预防性养护,使路面病害发生率下降17%。
数字化监测,是公路桥梁管养一直探索的课题。2022年,陇西在全县18座大中桥梁安装视频监控,2024年在东渭河大桥安装数字化健康监测系统,实现了梁板挠度、应变等性能的数字化监测分析、同步预警,随时掌握桥梁运行状况。
2022年7月的特大暴雨中,平台监测到何家沟至首阳公路状态出现异常,通过线上数据分析有水毁灾情,立即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抢险保通组在10分钟内作出应急响应,调配最近的养护班组携带应急装备和设备赶赴现场,比传统响应速度提升30%。
村路成乡村振兴“黄金纽带”
随着路网、路况双升级,现在,陇西县农村公路早已超越交通载体的单一功能,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纽带”。
在福星镇鹿鹤村,曾经闭塞的小山村因新建的产业路焕发新生;村民张大姐的中药材种植园,如今每天都有收购商直接上门收购,年收入从2万元跃升至15万元。全县建成的通村组路、连户路,带动形成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带,年产值突破20亿元。
旅游公路更是成为激活全域旅游的“金钥匙”。云田镇至李家龙宫的旅游专线,将古莱坞文化旅游度假区、渭水风情线等景点串珠成链。2024年,桦林村通过农村公路与景区联通,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村民经营的农家乐年增收8万多元。红色旅游公路则让陇右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重焕生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移动课堂”。
客货邮也打通了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陇西县大力推进“快递进村”工程,通过与客运、货运合作,建成众多快递便民服务站和智能快件箱,有效提升了快递进村覆盖率,全县快递进村率达到100%。文峰镇桦林村村民也依托便利的交通和快递服务,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户均年增收6000余元。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