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数字化航海人才新高地——江苏航运学院以“三大工程”推动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建设

2025-09-28 11:30:39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王琪 薛丛华 王彬 -标准+

在“交通强国”“海洋强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多重战略机遇背景下,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江苏航运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聚焦航海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发展,全力服务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学校在2023年12月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交通职业教育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水平数字化航海技术专业群建设”,成为全国首批交通职业教育交通强国专项试点的10所院校之一。2024年年初,江苏航运学院召开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建设启动会,坚持党建领航、赋能增效,成立了党政协同参与的领导小组,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与保障试点建设;制定《“交通强国”试点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协调调度机制、责任落实机制、督查检查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加强对项目建设过程的质量监控;依托学校“三级质量管理机构”,常态化开展航海类专业群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活动,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学校以建设高水平数字化航海技术专业群为核心,通过实施“现代航海特色产业学院”“航海终身学习云中心”“印尼郑和学院”三大重点建设工程,着力建设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数字化航海技术专业群,推动航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学校先后获评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江苏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建设单位、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等。学校以765项标志性成果通过第一期国家“双高”建设验收,并顺利入选第二期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现代航海特色产业学院 建成“互融共生”校企命运共同体

江苏航运学院与招商轮船等联合共建海顺产业学院,在实施“双向四段”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推进“跨境融合,分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模式面向学校中国特色学徒制订单班、教育部供需对接育人项目、印尼郑和学院留学生等推广应用,形成框架主导、多路径实施的精细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范本,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全面融合对接。学校每年培养卓越航海人才1500余人,学生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金奖2项。

学校打造“安全—智能”航运技术技能协同创新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形成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双向奔赴”机制;围绕智能航运相关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技术开展课题研发和科技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企业智改数转,培育了一批技术含量和应用价值高、创新性强的科技成果,年均“四技”服务经费超1000万元。立足“面向交通运输行业、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面向社区服务、面向中西部地区协作”四个面向,江苏航运学院为行业企业开展数字化专业资源培训、管理级船员职务晋升考证培训、智能柴油机高端技能培训等,打造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开放教育培训服务品牌。船舶动力工程教学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同时通过了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验收。学校联合中交航信(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海事大学等单位成立了“全国数字航海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聚焦数字化、高技能航海工匠培养和智能航运新质技术综合服务,打造“双师双语双栖双能型”航海人才新高地和校企协同发展新典范,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攻关,构建“四链融合”生态圈。

航海终身学习云中心 解决实训教学过程“三高三难”

江苏航运学院积极开展航海类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以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项目持续建设为引领,创新“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学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开发“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构建了集校内校外、船上船下、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全天候、跨时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体系,打造“课程思政”新空间;基于航海行业工作特点、海员职业工作过程和项目性质,引入标准、规范和工艺流程等,建设“形式多样化、内容立体化”的工学结合云教材。其中,《轮机英语》教材入选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

采用学校主导、企业协同的模式,江苏航运学院引入VR/AR/MR等新技术,建设航海特色鲜明的“现代航海技术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虚拟仿真教学模式新生态,搭建智慧航运共享虚拟仿真实训管理新平台,投入的设施设备技术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实现教学改革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发展;全面推行“互联网+教育”实训教学新模式,开展“以实带虚、以虚助实、虚实结合”的实训教学,实现线上有资源、线下有活动、过程有评估,解决实训教学过程中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及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三高三难”痛点和难点,助力航海类专业成为卓越航海人才培养的示范点。

印尼郑和学院 探索国际合作“职教出海”新样板

江苏航运学院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海院校以及“走出去”企业开展合作,推进实施江苏职业教育“郑和计划”,与印度尼西亚国立海事理工学院、中天科技、上海中船和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签订了《“两校两企一会”共建印尼郑和学院(三宝垄)框架协议》和《合作成立印尼郑和学院(三宝垄)暨合作办学协议》,在印尼三宝垄市举行了印尼郑和学院揭牌仪式,成立“中国(南通)——印尼(雅加达)航海人才研修基地”和“中国(南通)——印尼(雅加达)郑和文化交流中心”,进一步推动各方在人才培养、技术互通方面联动合作,传承和发扬光大敢为人先、敬业奉献、睦邻友好、开放包容的郑和精神,促进中印尼航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印尼郑和学院建设为契机,江苏航运学院成功申报印尼教育部“职业学生海外实习资金资助计划”。学校开展“中文+航海职业技能”境外学历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每年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国际班2个,并派遣航海类专业教师参与教学,联合开展航海类专业“双学历”人才培养;按照国际海事公约海员培养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特色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数字化课程资源、虚拟仿真实训、实训数字化管理等项目建设,打造集远程教学、数字化教学、现场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教学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的文化学习和岗位实践机会。学校还加强与“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和航海院校合作,实现“全球招工(生)—国内培养—国际就业”全流程教学和培训服务体系,有效满足“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人才需求,探索中国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模式和“职教出海”新范式。

学校通过交通强国试点建设,努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数字化、复合型航海人才,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本文图片由 江苏航运学院 提供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