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路”精神浸润 工地课堂淬炼——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培养蜀道工匠人才

2025-09-28 11:30:53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方文 阮志刚 -标准+

四川是国家战略腹地,路网规模全国第一。2007年,“云端高速”雅西高速公路开工,标志着四川高速公路建设从平原迈向高山高原,桥隧比从10%跃升至55%。高山深谷、高寒高原和极端气候等世界级挑战,催生了“建养绿色化、路基机械化、路面无人化、桥梁标准化、隧道少人化、管理信息化”的新型建造模式。这一革命性转变,要求交通建设人才不仅要吃苦耐劳,更需拥有“土木+”的复合技能和新技术应用能力。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交通职业教育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工作要求和《关于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快建设交通强省的实施意见》,对接西部地区补短板需求,推动产业实施培养改革,构建“海陆空轨”大交通格局专业集群,建立“精神、技能、技术”三轴驱动的培养新模式,形成交通运输专业集群服务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四川方案。

探索精神、技能、技术三轴驱动培养新模式

精神上,塑造薪火相传的承志者。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两路”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物理环境(博物馆等)、叙事案例(张福林等)和实践项目(重走川藏路等),系统强化了说服力、代入感和实用性,实现了从体验者到交通强国承志者的转变。

技能上,淬炼复杂现场的解题者。让工地课堂重新定义“高效习得”,建立“认知(理论输入)、虚拟(零风险试错)、实操(真实验证)、轮训(行为固化)”的技能进阶路径,用超级工程实现技能适配到阈值淬炼的升华。

技术上,赋能未来技能的定义者,构建师生同创的共生共荣团队。面对机器人检测、固废再生等新质技术技能,教师的角色变为领航员,学生成为共创者,实现了从习得技能到创新赋能技能的转变。

创建超级工程工地课堂全域人才培养新路径

课堂进工地,教学到现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携手四川路桥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拓展教学空间,依托高速公路等项目,构建起“远程云教室+虚仿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施工现场”的虚实结合、远近协同、层次递进的泛在育人场域。

讲台搬工地,教师驻现场。突破教师顶岗固定时长限制,建立同步建设周期的浸润式顶岗制度,破解教学安排与建设工期不匹配难题。教师驻扎在工地,对轮训学生进行教学,保障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同步。

工位在工地,轮训在现场。充分利用沿江高速公路等技术服务项目和20余个教学工地,让学生成建制轮换到工地学习,以准员工的身份在测量、试验、施工、管理等多个岗位轮训,淬炼复合技能。

形成前瞻布局、实体融合、快速转化三环连扣新机制

先一步对接战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四川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科学研究院深度合作,成为战略规划的参与者,先后完成交通强省战略研究、综合立体网规划等20余项重大课题。对接发展战略和重大工程,提前把握未来需求,实现人才储备同步产业规划。

实一步融合产教。与世界500强企业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准实体运行的共同体,企业捐赠设备和资源共建博物馆、产业学院和现场工程师学院。人才常态化流动,学院院长交流到集团担任领导,集团技术骨干到学院做教学科研,共享上万公里高速公路项目资源。

快一步融汇科教。联合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共建创新平台,制定免管理费、返补税费、配套经费等激励制度。创新前置,“工程入规先行预研,初设阶段提前立项,开工之前先行中试”,科技成果优先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了“创新前置—成果中试(教学转化)—成果推广”的闭环。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四川交通、面向区域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办学定位,厘清交通运输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建立随国家战略演进的专业集群演化实践路径,厘清高技能人才服务定位;分解交通强国战略需求,厘清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的高技能人才能力定位,确立服务支撑成渝高能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办学方略,为实现“蜀道难”向“蜀道通”的历史性跨越注入了强劲技能人才支撑,成为培养“能修川藏路、筑路无禁区”的道路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