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世界油运市场的主要需求方,今年上半年累计进口原油达2.79亿吨,同比增长1.4%。其中海运通道仍然是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运输方式,推动油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依旧任重道远。”近日,中国船级社总裁赵晏在第13届中国油运安全论坛上表示,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刻演变,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对我国油运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赋予了更多“绿色”内涵。
9月26日,由中国船级社(CCS)和山东海运油轮运输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支持的第13届中国油运安全论坛在青岛举办。本届论坛以“筑牢油运安全新防线 共绘绿色航运新篇章”为主题,来自政府机构、国际行业组织、港航企业、国内外石油公司以及船舶设计单位、船舶制造/修理厂、船用设备厂、海事院校等超100家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共谋油运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共助全球油运行业绿色转型、智能升级。
强化风险防范 筑牢安全防线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如何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力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首要问题。
油运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运输载体,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国始终保持全球第一大油气进口国地位,据统计,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5.53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71.9%;LNG进口总量为1057亿立方米(管道气进口量760亿立方米),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
这组数据既凸显了油运在我国能源供应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也决定了油运安全直接牵动国计民生。因此,筑牢油运安全防线既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举措,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内在要求。
日前,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2025年海运报告,警告全球海运贸易正进入一个增长脆弱、成本上升、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报告预测,继去年稳健扩张之后,2025年全球海运贸易量预计仅增长0.5%,为近年来最慢增速。航运业正处在地缘政治动荡、贸易增长乏力与绿色转型承压交织的复杂国际环境中,国际油运市场和我国能源供应迎来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
“当前,油运安全已不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战略问题。油运作为能源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安全水平与技术创新直接决定着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油运安全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长峰表示。
近年来,CCS在油气运输安全方面持续发力,聚焦船舶安全领域的关键基础理论和科学技术需求,联合航运领域有关单位开展水上安全理论体系与发展路径的研究,着力建立水上交通安全运行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技术路径。强化技术创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安全监测与预警体系,实现对油气运输船舶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管控。
从企业实践到行业协同,我国油气运输安全领域正通过“战略认知深化、技术创新突破、主体联动发力”形成发展合力。与会嘉宾表示,在行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油气运输安全体系必将变得更加完善,必将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坚实有力的服务支撑。
抢抓转型机遇 加快技术创新
2025年海运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航运业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了5%,但目前全球船队中仅有8%的运力可使用替代燃料。排放总量攀升与低碳运力不足的矛盾,凸显出航运业低碳转型的紧迫性。
国际海事组织正通过“强制性标准+市场机制”的方式加速航运业脱碳进程。2023年出台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明确,2050年前后实现国际海运“净零排放”。使用绿色船舶、低碳燃料,不仅是环保选择,更是履行国际公约规则的具体行动。
航运业的低碳转型更蕴含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净零排放”框架等新规将加速推动船舶向低碳化升级,液化天然气、甲醇、氨等新型燃料的应用将成为主流方向。这一趋势将带动替代燃料的规模化生产、跨区域供应链构建,以及港口加注设施建设等配套产业的发展,为航运业及上下游领域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目前,全球绿色液体燃料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主要经济体加快战略布局。”中海油集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戎戈认为,我国有可再生资源基础好、制造能力强等多重优势,具备推动绿色液体燃料规模化突破的良好条件。为抢占绿色液体燃料新一轮产业发展主动权,要在技术攻关、场景开拓、标准建设等关键方面统筹发力,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绿色液体燃料发展体系。
从产业布局的战略谋划到技术落地的实践突破,我国在航运低碳转型领域正从“具备基础条件”向“打造硬核成果”加速迈进。
今年年初,由中船温特图尔发动机有限公司研发、中船动力(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全球最大功率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全球首发交付。这款凝聚中国船舶工业创新智慧的尖端产品,为航运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在多重创新技术的加持下,该发动机成功实现甲醇替代传统柴油动力率超95%的目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7.5%。另外,得益于智能共轨喷射系统与低压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废气处理装置,主机热效率增加1%—1.5%。
面对绿色航运发展对关键核心技术的迫切需求,我国科研单位积极投身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与标准建设齐头并进。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单红军介绍,该校以交通强国试点任务为牵引,近三年,在船舶运行能效与排放、氢能驱动典型船舶等领域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0项;推广高粘度原油洗舱、货油装卸模拟器、水上安全与防污染、新能源技术等科技成果在海上能源运输领域应用;牵头编制《油船清洗舱安全作业要求》《油船静电安全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填补相关领域制度空白。
据了解,CCS已构建了覆盖绿色智能船舶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标准体系。当前CCS已有91部绿色技术相关规范指南,涵盖防污染、生态保护、替代燃料、能效技术、船载碳捕集技术等方面,目前已服务于1000余艘替代燃料或新能源船舶的审图、检验,也为50余项船型方案的原则性认可提供了技术依据。
编辑:李思颖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