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蒙深处,群山起伏如浪,云雾缠绕的峡谷间,一条崭新的高速公路蜿蜒延伸。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出发,穿越峻岭峡谷,奔向昭通市巧家县——这条路便是会泽至巧家高速公路(简称会巧高速)。银灰色的路面铺展在翠绿山间,桥梁凌空、隧道贯岭,宛如一条闪光的丝带,将乌蒙山的壮阔与人间烟火紧紧相连。

近日,由云南交投集团投资建设的会巧高速全线建成通车。项目全长68.9公里,起于会泽县城北侧、黑土村西南侧,接银昆高速公路,止于巧家县蒙姑镇南侧,接昆明至巧家高速公路格勒至巧家段。概算投资138.3亿元,采用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80公里。从2023年3月破土动工,到如今建成通车,建设者们在峡谷山岭间昼夜奋战,铁臂翻飞、车轮滚滚,一条穿越乌蒙群山的高速公路在奋进与汗水中成形。如今,会巧高速以崭新姿态贯通群山,沿线百姓期盼多年的“出山之路”,终于抵达现实。
党建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
会巧高速是云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五横”中第二横的重要段落,是云南省高速公路建设重点项目。项目的建成实现六盘水市、曲靖市、攀枝花市间的便捷连接,形成云贵川三省联系新通道,有利于改善区域交通条件,为加快滇东北资源开发,巩固会泽、巧家两县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自2023年开工以来,云南会巧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简称会巧公司)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云南交投集团“11222”工作体系,坚持将“抓党建、强引领”与“促改革、谋发展”一体推进,探索形成“党建+工程”“党建+安全”等多元融合机制,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工程推进优势,形成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的党建引领格局。
在海拔高、地质复杂、战线长的施工环境中,会巧公司党支部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等攻坚载体,党员干部在攻坚一线锤炼。22座隧道全部贯通的背后,凝聚着“挂钩攻坚”的红色力量——党员干部带头深入隧道施工,实行“一月一调度、一问题一销号”,以责任链条带动施工链条。以小坡头隧道为例,项目党支部书记挂钩督导,班子成员分片负责,最终实现控制性工程顺利收官,成为全线党建与建设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从思想引领到组织引擎,从制度创新到精神凝聚,会巧高速项目党建工作在群山深处激荡起强大的红色动能。这条跨越乌蒙山的高速公路,不仅是一条通向外界的“出山之路”,更是一条以党建为魂、以实干为笔绘就的“红色奋进之路”。
科技创新为攻坚克难赋能增效
会巧高速全线贯穿乌蒙山脉,每一公里都是与高山峡谷的贴身较量。全线22座隧道与50座桥梁交相辉映,起点至终点海拔落差高达1376米,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施工便道蜿蜒盘旋在高山峡谷之中,路侧陡坡高悬、悬崖陡壁交错,打通施工便道是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的首要任务。会巧公司联合各参建单位迎难而上,在悬崖峭壁间修建“挂壁公路”,如同钢铁锁链将山体固定,为施工队伍提供安全通道和后勤保障。每一段便道的开通,都是施工条件改善的关键环节,也为后续桥梁和隧道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
会巧公司深度参与前期工作,精心筹谋,优化工作流程,聚焦专项评价,密切关注政策动态,确保前期要件快速获批。建设者全力以赴、奋勇向前、敢为人先,通过创新举措解决拌和站、弃土场等临时用地难题,结合地方乡村道路规划,采用地方单独立项方式,成功解决用地难题,为大规模施工创造条件。
小坡头特长隧道是会巧高速建设中最具挑战性的控制性工程,也是项目建设最难啃的“硬骨头”。隧道右幅全长6790米、左幅全长6703米,呈灯泡形设计,隧道起点至止点连续下坡,纵坡为-2.2%,相对高差1257米。隧道区海拔在1041米至2298米之间,施工难度极大,地势陡峭,施工面狭窄。同时隧道处于小江断裂带与大关至马边地震带之间,受断裂带影响,岩溶发育,岩体破碎,地下水丰富,施工风险高。隧道周边紧邻金沙江沿岸生态保护区,弃渣场选址受限,必须兼顾环境保护与施工效率,这使得隧道施工难度叠加。
面对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会巧公司精心制定施工方案,实施“短进尺、快循环、弱爆破、少扰动、紧封闭”的施工策略,强化地质预报和施工量测,全程监控岩体变化和地下水动态。在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昼夜奋战,隧道掘进机在幽暗的岩体中穿行,随时调整掘进速度和支护方案,每一次进尺都经过严密计算和风险评估。1100余天的连续施工后,小坡头隧道于2024年12月25日顺利实现双幅贯通,这一里程碑不仅代表了施工技术的突破,也展现了参建单位面对极端条件的坚韧与智慧。
干海子立交大桥同样是全线的关键控制性工程。桥址区位于沟谷地形,雨季易发山洪、泥石流,冬季常有霜冻和积雪。为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会巧公司优化施工方案,采用高精度钻孔技术、自动化模板施工、智能化监测控制等手段,实现桩基、墩柱、梁体等关键环节按计划推进。大桥施工过程中,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桥体应力变化,施工管理团队依据数据及时调整施工节奏和支撑方案,确保大桥精准合龙和结构安全。

除了小坡头隧道和干海子立交大桥,项目全线还面临多种复杂条件:峡谷纵深,施工交通组织困难;山体陡峭,施工便道建设难度大;隧道密集,通风排烟和安全管理难度高。为此,会巧公司统筹施工资源,调度8000余名建设者、300余台(套)大型机械设备,同时在各个施工攻坚点位集中力量,实行挂图作战、分片包干、领导蹲点督导制度。每一处关键节点都设有安全、质量和进度专班,形成“责任挂钩、重点突破”的攻坚模式,确保施工有序、高效推进。
在复杂地形下,施工单位还必须兼顾生态保护。全线弃渣场均采用科学复绿复垦措施,对施工扰动区域进行分层回填、压实整形和植被恢复,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小坡头隧道周边,施工现场配备了水土保持监测装置,随时监控排水和岩土变化情况。通过这些措施,不仅保障了施工进度,也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的有机融合。
层层难关,步步突破。小坡头隧道、干海子立交大桥等控制性工程的顺利完成,不仅体现了会巧高速建设团队的科学组织能力和攻坚精神,也为全线按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每一座桥梁、每一条隧道,都凝结着建设者的智慧、汗水与勇气,最终汇聚成贯通乌蒙、通达四方的现代化高速通道。
生态保护与安全管理齐头并进
会巧高速沿线位于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且敏感。在云南交投集团的监督管理下,会巧公司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注重强化日常监管、严守生态底线,确保生态保护不打折。施工中,建设者积极践行“就地取材”的绿色建设理念,针对隧道开挖产生的洞渣,通过科学加工实现“变废为宝”,将其转化为合格砂石料,累计加工利用量达670万余立方米,直接节约成本1.44亿元。项目通过源头消纳弃渣,减少弃土场用地721亩,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从源头降低了对沿线生态环境的扰动,真正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

在施工安全上,会巧高速同样实现了科技赋能与管理创新的深度融合。隧道施工中推行“机械化换人”,采用三臂凿岩台车、湿喷机械手等先进设备,以远程操作取代高危人工作业,作业效率提升6至8倍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粉尘、飞石等安全风险。高精度人员定位系统与全覆盖视频监控网络实现精准管控和实时监测,隧道掌子面创新性搭建“安全逃生屋”,在紧急情况下为施工人员提供可靠的避险空间。1100余天的连续施工中,这套绿色安全体系为小坡头特长隧道及全线各控制性工程提供了坚实保障,也让施工安全管理成为项目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支撑。
如今,当最后一段沥青铺就、最后一盏灯光亮起,乌蒙群山换上崭新面貌,会巧高速不仅拉近了城乡距离、便利了沿线群众出行,也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持续动力。这是一条承载红色精神的高速公路,也是一条生态安全的现代通途;它让乌蒙山深处的乡村振兴梦想逐步照进现实,让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化作一条条闪光丝带,将深山峡谷与外界紧密相连。
编辑:郭志萱
责编:李家辉
审核: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