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求索 循绿而行——交通与新能源创新融合发展论坛侧记

2025-11-04 10:39:46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胖雨珊 -标准+

高速服务区内,整齐排列的光伏板持续将阳光转化为电能;海港岸边,风电机组为码头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绿色动力;物流园区里,氢能重卡在加氢站快速补充能源;货运码头,加注好绿色甲醇的巨轮正准备开启新航程……这些跨越陆海的鲜活实践,共同勾勒出交通与能源深度融合的生动图景。

当前,作为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路径,交能融合正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进,展现出多元化的技术路径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日前,2025全国交通与能源融合创新技术发展大会在长沙举行,在中交集团新产业发展事业部(中国城乡)、中交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交通与新能源创新融合发展”主题分论坛上,多位行业专家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融合发展,探讨政策前沿、分享创新实践、展望未来路径,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新型能源体系、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聚智汇力。

多能协同 拓展应用场景

“当前,交通与新能源的融合正呈现技术集成化、场景多元化、模式协同化、标准体系化、产业生态化的趋势,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以示范项目为引领,以标准体系为保障,推动交能融合从‘点上突破’走向‘面上成势’。”论坛上,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张春枝的发言引发了广泛共鸣。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交通运输领域美丽中国建设行动方案》等绿色低碳转型政策密集出台,为推动交能融合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提供了精准支持。

政策“指挥棒”下,交能融合场景不断拓展。“中交集团以分布式能源为突破口,聚焦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微电网、光储直柔等前沿技术,构建了‘研发—标准—应用’创新生态体系,针对公路、港口、轨道交通等场景,形成模块化技术方案,打造了承平高速公路雾灵山零碳服务区、榆佳高速公路源网荷储微电网、清远高速公路回澜零碳服务区等交能融合典型案例。”中交集团新产业发展事业部、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哲彬介绍道。

作为中交集团在光伏领域的科技创新引领平台,中交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持续推动交能融合落地。“截至目前,公司已在中交集团自有高速公路场景上建成26个交能融合项目,总里程超5000公里,建成装机容量超110兆瓦,在建规模达300兆瓦。此外,还参与了交能融合领域2个国家标准和7个团体标准的编写。”该公司书记、董事长张兮维说。

在港口方面,我国也已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实现100%电力驱动、100%使用绿电、100%自给自足,山东港口潍坊港推进风光氢多能融合,形成了完整的绿氢制输储加用体系。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与节能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亿迎表示,港口要实现零碳转型,在能源消费方面,应推动码头除部分应急消防设施外,作业生产和辅助生产设备设施全部电气化;能源供应方面,应以太阳能、风能、外购绿色电力为主,辅以地热能、生物质能以及氢能等资源。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陆旭东也认为,未来交通用能将呈现电气化为主导,氢能、可持续燃料等多路径协同发展的格局。“相关单位应积极开展交通能源系统与能源网柔性互联、大容量固态电池、兆瓦级超级快充等关键技术研究,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电动重卡、氢能重卡、电动船舶等相关标准制定修订,为推进交能融合提供标准引领与技术支撑。”他说。

一体布局 实现系统最优

《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支持公路沿线规划建设源网荷储充一体化项目。

“交能融合不是简单地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加装几块光伏板、建几座充电桩,在可行性研究与初步设计阶段,就要把路域空间与能源基础设施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土地资源与能源资源复合利用。”中交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交基础设施养护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分公司副总经理朱忠明说。

作为第一批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项目,承平高速公路雾灵山零碳服务区生动展现了系统化设计的核心价值。据张兮维介绍,该服务区充分利用屋顶、车棚、边坡等空间,科学布设2.8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结合储能与直流充电设施,构建了“光伏—储能—充电—电网”四位一体的能源系统,实现了新能源供给与服务区用能的高度匹配。

源网荷储深度融合,是推动交通网与能源网深度耦合的关键路径。基于这一理念,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能源副总经理戴晨松提出了源网荷储智一站式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光伏、储能、充电桩、微电网与交通设施的一体化设计,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就近消纳,最大化降低高速公路自身运营用能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实现总体效益最优。”戴晨松介绍道。

山西交控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在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方面已作出积极探索。据该公司高级工程师张淦星介绍,在榆和高速公路交能融合示范项目中,项目团队创新提出“多源共济、减容增供”“储能三级平衡”等理念,并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平台,有效打破单一设备功能局限,实现源随荷动、荷随网调,网储互动,解决了传统分散式建设效率低、协同性差的问题。

要实现交能融合系统最优,必须考虑核心设施设备与应用场景的深度适配。“我们瞄准高速公路服务区、匝道圈等场景的特殊需求,研发了爱旭ABC组件。”浙江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分布式业务高级总监李辰寰说,凭借高功率、防眩光、高温抑制与阴影发电优化等特性,爱旭ABC组件在装机容量、发电收益与投资回报等方面均实现显著提升。

数智赋能 提升管理水平

“数字化技术是推动交通与能源深度融合的关键支撑。”北京中交国通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晓亮提出了“数驱交能融合”的理念。他认为,数字化能够打破交通与能源的系统边界,大幅提升感知精度、调度效率与运行智能化水平,实现交通能源系统的全面感知、智能决策与精准调控。

这一理念,已在中交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自主搭建的绿色能源数智管理平台“交能宝”上得到初步实践。该平台针对交能融合场景小而散的特点开发,整合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开发数智大屏、智能监测、智能告警、智慧运维、线上结算、安全管理、资产中心、大数据分析8大功能模块,实现了光伏电站的“可观、可测、可控、可调”。

“目前,‘交能宝’平台已接入光伏电站40余座,除中交集团内部运营的光储充项目使用以外,天津地铁、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等地的光伏项目也正在部署应用。”中交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徐小勇说,“未来,公司将继续完善平台功能,扩大储能、充电桩等多元能源接入,开发电力交易管理、碳资产管理等功能模块,将平台推广至国内外更多交能融合场景项目中,为相关用户提供智慧运营服务。”

在山西,太忻高速公路分布式光伏发电科研试验段项目打造了综合能源智慧管理平台,可实时采集光伏、储能、充电桩、热泵等设备运行数据,并根据实时光照强度与充电需求,自动调整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策略。据张淦星介绍,该平台应用后,项目运维人员减少60%,年运维成本降低80万元。

对于数字技术的更深层应用,多位专家提及“虚拟电厂”的概念。“虚拟电厂是通过软件和通信技术,将光伏、储能、可控负荷、充电桩等多种分布式能源资源集成在一起的系统。这能让资源被统一调度,并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展现了数字技术赋能交能融合的延伸价值。”徐小勇说。

放眼今日中国,交通网与能源网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紧密交织。这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正在成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支撑。随着政策持续完善和技术不断创新,交通与能源的深度融合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本文图片由 中交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