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闪耀 智领深蓝——2025年中船集团国企开放日暨品牌宣传周见闻

2025-11-04 10:14:46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陈维 -标准+

今年1-9月,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3.8%、67.3%和65.2%,继续保持全球领先。作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国家队、主力军,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船集团)正是这份辉煌数据有力的书写者之一。

在2025年中船集团国企开放日暨品牌宣传周期间,笔者走进中船集团旗下单位,近距离感受中国船舶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艘艘明星船舶的背后,是几代造船人砥砺奋进的匠心,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担当,更是中国迈向造船强国的时代答卷。

大型LNG船实现领跑

走进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沪东中华)的建造基地,一艘正在建造的液化天然气(LNG)船内,工程师向笔者展示其手中厚度仅0.7毫米的殷瓦钢,正是这薄如蝉翼的钢材,构成了足有十余层楼高的液货舱。

大型LNG船,被誉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功能是在海上以零下163摄氏度的环境稳定运输LNG,仅围护系统就包含300多万个零部件,涉及流体力学、低温材料等数十个专业领域,建造难度堪比航母。

回顾2008年,沪东中华交付的第一艘14.7万立方米大型LNG船“大鹏昊”号,国产化配套能力不足30%,核心工艺装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从开工到交付时间长达36个月。

历经27年奋力攻关,沪东中华实现了从第一代LNG船到第五代LNG船的快速迭代发展。第五代“长恒系列”LNG船在实现最佳舱容比的同时,LNG蒸发率降至0.085%,阻力性能较上代快速性提升8%,能够通达全球130个LNG岸站。“我们已经实现了LNG船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沪东中华工程师表示。

2024年,沪东中华包揽卡塔尔“百船计划”中全部24艘全球最大27.1万立方米LNG船订单,创下全球最大单笔造船订单纪录。截至2024年年底,沪东中华已累计承接LNG船100多艘,带动中国LNG主力装备全球市场份额从2008年的不足5%提升至30%以上。

在LNG船制造的核心技术——液货舱围护系统方面,沪东中华成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型LNG围护系统,成为全球唯一能同时建造NO96型和MARKIII型围护系统的船企,抢占了技术创新高地。在沪东中华的引领下,国内LNG船配套企业从20余家发展到130多家,形成数百亿元产值的配套市场。殷瓦钢、双燃料主机、低温绝缘箱等核心材料设备实现自主配套,大型LNG船国产化配套能力从不足30%跃升至80%以上。

如今,沪东中华在LNG产业链上、中、下游均有突破,产品已经实现“小型大型超大型、远洋近海内河、陆地到海洋”的全覆盖,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海上LNG产业链“链长”。

首制船闯出智慧绿色新路

作为中船集团旗下极具国际影响力的船舶总体设计单位,2024年,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简称上船院)承接新船设计订单占全球新造船市场份额的22.5%;2025年前三季度,承接新船设计订单达254艘(5000总吨以上船舶),创下近十年历史新高。

近年来,在上船院自主设计的船舶中,一系列智能船舶的亮相令人目不暇接:全球首艘中型自主航行智能游艇“智艇1”号,首创智能航行、智能舱室、智能安防及智能运维,带来与众不同的驾乘体验;2024年研发的“新红专”轮智能研究与实训船,实现智能化全覆盖,具备自主航行、远程控制、自动靠离泊等功能,可辅助院校开展船舶智能化无人化研究与人才培训;今年9月下水的可自主航行的纯电动集装箱船,可实现实时船周视角、全天候航行视觉感知、航线规划、开阔水域自主航行等功能,纯电航行特性预计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2吨。

在长江流域,由中船集团七一二研究所(简称七一二所)打造的“三峡氢舟1”号平稳驶过河面,既不见浓烈的黑烟,也没有扰人的噪声。作为国内首艘入级船级社的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搭载国内功率等级最高、自主化研制的500千瓦级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已安全航行1.45万公里,替代燃油10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0吨。在纯电动船舶领域,七一二所交付的“君旅”号、“云港电拖1”号等首制船,推动纯电动力在客船、公务船、港口作业船等场景全面覆盖,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在位于长江中部的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武昌造船)室外船台,全球首艘6风帆助力滚装运输船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该船搭载甲醇燃料动力和风力辅助推进系统,配备了两台甲醇燃料主机、两台甲醇燃料辅机、六个旋转风筒及两套稳定鳍,并配置节能优化管理系统、能效管理监控系统和气体排放监控系统等先进自动化系统,是集绿色环保装备于一身的先进重型滚装船。“武昌造船的产品质量让我们足够放心,我们有信心一起挑战全球首艘6风帆助力滚装运输船的建设目标。”某船东代表表示。

自立自强突破核心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这句话被刻在每一位中船集团七一七研究所(简称七一七所)科研人员的心中。

激光陀螺是决定舰船航行、导弹命中精度的核心器件。其制造涉及超精密光学加工、超洁净装配等数百道工序,技术壁垒极高。2012年,七一七所成立激光陀螺攻关小组,从零起步开启十年攀登。

调腔人员为控制谐振腔损耗,连续工作十几小时,以微米级精度调整光学元件;检测员在显微镜下顶着强光数小时,只为排查一颗微小灰尘……十年磨一剑,七一七所全面掌握激光陀螺核心技术,建成一级精度批量生产线,实现与国际一线供应商并跑。如今,激光陀螺已广泛应用于海陆空装备及高铁、无人机等民用领域,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注脚。

目前,七一七所控股公司武汉华之洋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国内首套具有中国船级社型式认可证书的船用光电取证设备,可实现全天候对海上、陆上和空中目标的搜索、捕获、跟踪和录像取证,已广泛装备于“海巡01”轮、“海巡09”轮等千吨级以上旗舰舰艇。

发动机是船舶的主动力来源,承担着等同于人体“心脏”的重责。自1958年交付中国第一台船用低速柴油机以来,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简称中船发动机)历经60余年积累,逐步发展成中国船用低速机生产制造核心企业。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船发动机拥有3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部级技术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近年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5项,专利授权300余件。积极开展低碳零碳燃料主机试验能力布局,中船发动机每年均有首制型号LNG、甲醇等低碳燃料主机交付市场,自主研发的高压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已累计交付500套,能大幅降低氮氧化物排放。

从LNG巨轮劈波斩浪,到智能、绿色系统重塑航运生态;从“陀螺之光”照亮深蓝,到“绿色心脏”驱动未来——中船集团群星闪耀,映照出一代代造船人科技自强、向海图强的坚定身影。在“智领深蓝”的征程上,中船集团正以建造与设计的协同之力,推动中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加速迈进,让“中国船舶”的名片闪耀全球。

编辑:陈维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