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白高铁“满月” 综合拉动效应初显 “O”形闭环 东北更“铁”

2025-11-04 14:42:03 来源: 作者:张雅凌 孙晓晨 -标准+

10月28日,沈佳高铁沈白段(简称沈白高铁)迎来开通运营“满月”。1个月来,沈白高铁安全运送旅客逾66万人次,客流持续火爆。

沈白段建成通车,“钢铁巨龙”不断延伸,东北高铁网首次形成“O”形闭环,白山黑水间,民生出行、经济发展与铁旅融合按下“加速键”。

东北高铁网“合龙”

沈白高铁开通前,东北东部地区的高铁网络长期存在“断点”。抚顺、通化、白山三座城市虽地处东北经济与文旅资源核心区,却因未接入全国高铁网,面临“出行难、物流慢”的困境。

沈白高铁通车后,与京哈、沈大、沈丹、长珲等铁路一起,共同形成东北东部地区快速客运铁路环线,辽吉两省“C”形通道变“O”形闭环,东北高铁网完成历史性“合龙”,串联起沈阳市、长春市、白山市、通化市、抚顺市、通化市、铁岭市等10座城市,高铁轨道上的城市“朋友圈”越扩越大。

随着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在这条“闭环”上运行,东北地区城市群的时空距离也被拉得更近,便捷高效的交通条件让区域对接、交流合作“近在咫尺”。

“以前从沈阳去长白山,要么坐6个多小时的普速列车,要么先到长春再转车,折腾一整天。”常去长白山出差的沈阳商人郑铭说,如今,沈阳北至长白山站最快仅需1小时53分,“合作签约、洽谈业务、实地考察,从此‘抬脚就来’,效率完全不一样了。”

在进一步联动发展的同时,高铁城市群的“东北兄弟”们也正快速融入京津冀、环渤海区域发展大局,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将在更大范围流动,区域经济势必深度融合,产业协作将呈不断加速之势。

吉林万通集团的研发人员,如今可以实现当天往返北京进行学术交流。“这才是‘一通百通’的深层含义。”吉林万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王海涛感叹,“当天往返,让研发创新的脚步更快,合作效率提升不止一倍。”

白山黑水迎客来

沈白高铁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振兴线,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沈白高铁迎来长假“首秀”。据统计,沈白高铁核心辐射圈城市,文旅订单增幅超过50%。高铁正推动东北文旅的“人气指数”持续转化为“发展指数”。

通化的文旅资源借此焕发新活力。一个月来,通化站日均发送旅客3000人次,是沈白高铁旅客发送量最大的新建车站。据通化市文旅局相关人士介绍,沈白高铁开通后,通化老城·龙兴里、靖宇陵园、佟佳江旅游度假区等景区游客人数同比增长近两成,高铁为通化地区旅游业持续“升温”注入活力。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长380余公里的福顺满乡文旅路投用。搭乘高铁开通的东风,这条串联抚顺16处景区的景观大道,迎来首批“快进慢游”游客。沿线餐饮、民宿、农特产品销售等产业蓬勃发展,“一路连多景、一景带一片”的文旅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白山,旅游产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北京到白山市的旅程缩短至4小时左右,沈阳到白山市的旅程缩短至1.5小时左右,打破了长期制约白山市发展的“旅长游短”瓶颈。

“我们将以高铁为载体,做大以‘一山两江’为代表的全域旅游产业,坚持四季联动、全域发展,充分依托长白山、松花江、鸭绿江三大世界级旅游金字招牌,做好做足‘避暑天堂、冰雪胜地’这篇大文章。”白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让旅客出行体验更美好,沈白高铁沿线各车站积极打造站车文化,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抚顺站以“雷锋精神”为主题建设文化车站,设置“雷锋服务台”,提供免费充电桩、母婴室等便民服务。长白山站6600平方米的候车区域内,文创集市、78米浮雕长卷营造出“车至长白即景区,入站如入山水画”的氛围。通化站主打“智慧枢纽”,通过AR引导、智能调控,提供动态指引和无感导航服务。

高铁智造新标杆

沈白高铁路段地质条件复杂,线路穿越极寒冻土、火山灰地层、湿地生态区及东北最大岩溶隧道群。东北冬季气温低至零下30至40摄氏度,每年有效施工期不足200天。

2021年7月全线开工建设以来,数十家参建单位及万余名工程建设者克服诸多困难和严峻考验,以技术创新和智能建造为引领,全力打造精品工程,使得沈白高铁成为高寒高铁智能化建造的新标杆。

作为沈白高铁辽宁段新建规模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抚顺站承担着区域交通集散的核心功能,也是辽宁东部重要的交通门户。建设过程中,采煤塌陷区地基处理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中铁建工集团沈白高铁项目经理唐文博指着抚顺站地基施工照片说:“这里的地质像‘蜂窝’一样不稳定,我们前后做了12轮勘察,最终确定用高压旋喷桩技术,把每根桩的垂直度偏差控制在0.1%以内,就是为了给高铁打下‘稳当底子’。”

放眼沈白高铁全线,智能建造一以贯之。枫叶岭隧道创新采用复合保温系统,构建高效抗冻体外排水网络,在零下30摄氏度环境中实现“不滴水、不冻结”。松花江特大桥以110米桥墩高度刷新东北铁路桥高纪录,其技术突破与工程难度代表了当前高铁桥梁建设的前沿水平。

智能建造彰显中国铁路实力,建设者与大自然的“温柔对话”亦备受称道。

沈白高铁规划之初就秉持“最小干预”原则,主动绕开17处自然保护区和22处水源地,通过“以桥代路”“以隧代挖”,减少植被切割。全线共设2174户27976平方米隔声窗、179处83579延米的声屏障,构筑起“静音走廊”。59处弃土渣场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变“绿色建材”。290处临时用地推行“生态护照”制度,竣工后实施“表土回覆+植被重建”,临时用地复垦率达100%。

从长白山到浑河湿地,每一米声屏障、每一方再生骨料、每一处复垦的土地,都诠释着沈白高铁的生态担当。


编辑:张雅凌

责编:张艺言

审核: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