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赋能—工程牵引—价值创造”三链贯通

武汉理工大学船海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渐入佳境

2025-11-10 15:33:11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记者 卢锐 -标准+

荣获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成效突出单位”称号,3个案例入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二批工程案例库,从头部企业遴选130余名卓越工程师组建跨界导师团队,《船舶先进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核心课程学习平台上线运行……近日,记者从武汉理工大学获悉,该校“船海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与实践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项目成果累计覆盖全国相关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全日制在校生9500余人,近3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创新能力满意度达98.6%。

近年来,为服务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破解船海领域工程领军人才瓶颈,该校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锚定“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卓越工程能力的船海产业领军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和实践。

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船海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负责人刘祖源表示,针对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同质化的问题,项目梳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目标泛化、产教虚化、评价弱化”三大痛点,创新构建了"科研赋能—工程牵引—价值创造"三链贯通的船海领军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项目示范辐射效应显著。

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前沿 构建产业领军人才培养新体系

“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原有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与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战略需求不相适应,存在“卡脖子”技术攻关脱节、工程能力培养定位模糊、培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刘祖源坦言。

项目组为此提出了“战略牵引—要素解构—体系重构”的体系构建逻辑,系统构建了卓越工程领军人才培养体系,从根本上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及体系问题,实现战略目标精准化、人才要素模型化、培养体系结构化。

紧扣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该校将培养目标凝练为“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的领军人才”,突出其驱动技术创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核心使命。项目组构建了“知识—素养—能力”三维特征模型,知识维度涵盖工程通用、船海专业及经管人文交叉知识,素养维度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能力维度聚焦工程实践、科技创新与系统思维。

基于特征模型,该校构建了“课程体系”与“工程达成路径”双轮驱动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夯实理论基础;工程路径则通过企业实习、案例教学、科研项目等实践环节,将素养与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科教产深度融合 打造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

今年9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第二批工程案例库,武汉理工大学选送的基于知识工程的船舶多学科设计优化等3个案例位列其中。

“该案例将知识工程与多学科设计优化融合,形成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船舶设计优化方法,并实现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另一方面,也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传授,为船舶工业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探索了新的路径。”该校2023级专业硕士生唐凌君告诉记者。

针对工程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科教分离、产教脱节难题,项目首创“教材(专著)—案例—导师—基地”四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构建“前沿知识转化轴—工程素养淬炼轴—实战能力孵化轴”三轴协同驱动体系,实现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项目创新实施了“科研反哺教学”动态机制,将国家级科研项目成果深度凝练为《船舶先进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等国家级规划教材及相关学术专著,确保教学内容直抵学科最前沿。

“最能体现前沿的是,该书提出了船舶不确定性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现在的船舶涉及理论是建立在确定性基础上的,但实际航行中往往存在大量影响航行性能的不确定性因素。如果设计中不计及其不确定性,很可能导致船舶性能恶化,甚至方案失效。”刘祖源介绍。

该书将于今年12月出版,一共8个章节30万字,涉及多学科设计优化、参数化几何建模、不确定性分析及数据挖掘等4个前沿方向。届时,该教材或将是世界上第一本提出在船舶总体设计中考虑不确定性影响的教材。

为打造实战能力赋能轴,该校构建“行业领军人才库”,从头部企业遴选130余名卓越工程师组建跨界导师团队,通过“企业出题—师生解题—企业验题”协同机制,实现产业真问题与学术深研究的有机衔接。

针对工程类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碎片化、浅表化难题,项目首创“三层管理—三维评价”全链条质量管控机制,构建“目标牵引—过程监控—动态改进”的螺旋上升式质量保障闭环,驱动领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跃升。目前,相关成果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项,支撑建成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水路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水陆交通实验实践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质量保障范式。

近5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荣获50余项国家级竞赛奖励,5篇论文获评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位博士入选中国科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专项计划。

下一步,该校将继续深化推进成果进教材、进课堂,实现培养方案与行业发展的同步迭代,做好与企业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大文章,带动更多高校依托项目成果开展教学实践。

编辑:殷子炫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