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组织的“绿色货运新路径:产业链协同与场景化减排方案”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普遍认为,绿色货运转型需要政策持续引导、技术不断创新与市场机制完善,各方应携手推动行业清洁化、高效化发展。
新能源轻型货车运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北京物流商会会长、北京菜篮子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明介绍,新能源轻型货车在实际运营中仍面临多重挑战,电池续航短、载重限制和补能设施不足制约了运营效率提升。他建议从三方面突破:强化场景适配,开发针对冷链、商超等细分场景的定制化车型;加快换电标准统一,推动跨品牌共享;完善成本分担机制,通过电池银行等模式降低企业初期投入。
能链车联总经理、能链渠道总经理王启晨认为,当前充电桩资源存在结构性矛盾,部分地区闲置率高,而核心区域又供给不足。他建议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在配送路径关键节点布局补能设施,结合峰谷电价优化充电成本。通过智能算法规划补能时机和地点,有效降低车辆空驶率,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万纬物流华北运输负责人董延峰从物流企业角度分析,当前新能源汽车在购置成本、电池衰减等方面仍存在痛点,企业正从直接采购转向租赁等灵活方式。未来将根据运输距离和载重需求,在纯电、增程和氢能之间做梯度配置,这种多元化技术路线选择策略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可行的转型路径。
北汽福田奥铃事业部客户总监田素森介绍,车企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平衡续航与载重矛盾。新一代产品通过轻量化设计和能耗优化,在同等电量下实现更大的续航里程。针对城市配送场景特点,福田奥铃开发不同电量配置的车型,满足从商超补货到建材运输的多样化需求。
江淮商用车营销事业部行业分析师穆天宇认为,新能源轻型货车渗透率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南方城市已达较高水平,而北方地区仍为个位数。除了经济与气候因素外,保险费用高、二手车残值低等后市场问题也制约了推广速度,需要政策、技术、商业三方面协同发力。
新能源重卡推广应用成效初显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环境项目主管王悦介绍,在钢铁行业,新能源重卡快速推广推广得益于政策的驱动引导、技术的持续进步和购置成本的明显下降。她认为,降本是促使新能源重卡应用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重要抓手,行业应进一步降低车辆能耗,推动补能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缓解“亏吨”问题,提升新能源重卡的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
四川港荣能源集团宜行绿电公司总经理樊华基于运营实践提出,新能源重卡推广需要建立全周期服务体系,运营补贴比购车补贴更能激励实际使用,精准建站比盲目布局更有效益,电池回收渠道保障影响车辆残值,碳价值量化能形成正向反馈。这四个环节构成完整闭环,为行业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型。
金鼎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鉴庆国分享,钢铁企业清洁运输转型既是政策要求,也带来了实际效益。作为首批A类企业,通过电动化改造不仅满足了环保要求,还提升了运营效率。目前,企业正尝试将电动重卡应用从中短距离向300公里至500公里范围拓展,这需要补能网络和运营模式的进一步创新,为行业探索更长距离电动化运输提供了实践参考。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环保中心主任刘涛认为,钢铁行业新能源重卡应用已渡过最困难阶段,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当前最大挑战是如何将成功经验复制到焦化、水泥等非连续生产企业。这些行业运输量小、生产不固定,需要创新的商业模式来破解基础设施投资难题。
邯郸市占卫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占卫从运输企业角度分析,技术路线选择要基于实际运营需求。在固定线路、短距离场景,电动重卡优势明显。但在运距较长、路线多变的场景,需要与燃油车、天然气车形成互补。这种务实的技术路线选择策略,为不同场景下的车辆配置提供了有益参考。
干线新能源运输面临系统性挑战
荣程新能集团荣程智运公司总经理涂安利指出,氢燃料电池重卡在北方中长途场景具有独特优势。10分钟补能、700公里续航能力较好满足了干线运输需求,且不受低温影响。目前,行业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在产业链配套,需要国家层面规划氢能走廊,推动制、储、运、加协同发展。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张少君分析,中长途干线运输场景复杂,单一技术路线难以满足所有需求。政策设计需要更加精细化,针对不同运距、不同货类、不同区域特点制定差异化方案,应从示范项目入手,通过实践验证各种技术路线的经济性和适用性。
上海启源芯动力营销总监盛辉认为,中长途电动重卡推广面临系统性挑战。车辆技术稳定性有待提升,补能网络建设成本高昂,高速服务区电力容量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规模化发展。建议通过多部门协同,选择典型线路开展示范,探索可行的商业模式。
编辑:韩光胤
责编:韩光胤
审核:杨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