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0改扩建工程获中国公路学会2025公路工程建设管理创新一等奖

2025-11-24 15:27:40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张高强 -标准+

11月19日中国公路学会开展的2025公路工程建设管理创新赛在广州收官由新疆交投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联合申报的G30连霍高速公路哈密至吐峪沟段改扩建工程,获得一等奖。


G30连霍高速公路哈密至吐峪沟段改扩建工程项目指挥长蒋兴明介绍,项目全长345.208公里,是截至目前国内一次开工最长的“四改八”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G30新疆段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交通大动脉,是新疆与内地联系的核心通道,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世界级陆上大通道,为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支撑。本项目建设对改善区域交通条件,为新疆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构建“大交通、大服务、大融合、大发展”新体系提供强大动能。

据蒋兴明介绍,项目以“安全畅通、绿色低碳、智能高效、人民满意”为建设目标,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全过程绿色低碳管理体系。针对干旱荒漠区巨量固废综合循环利用、百里风区大风致灾机理与智慧管控、超长高速公路不中断交通施工与通行安全等关键技术难题,创新形成以“绿色建造全过程管理、低碳施工组织优化、固废循环利用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模式,构建工程建设管理新范式:以数字化为引擎、精益化为方法、低碳化为目标,实现全流程、全要素的现代化转型。

项目副指挥长刘伟则介绍了该项目“绿色低碳管理创新”的具体内容:面向干旱荒漠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管理复杂、施工环境恶劣、绿色低碳要求高等问题,系统推进绿色施工、低碳组织、智慧监管和绩效考核等创新实践。

一是顶层策划与绿色低碳管理体系创新。本项目自前期立项阶段就以“绿色低碳”为总体管理理念,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构建了覆盖目标、过程、技术和绩效的闭环管理体系,实现工程建设全周期、全要素统筹。提出“1234”管理体系:一个总控目标、两个创建引领、三个控制重点、四个功能定位。

二是绿色建造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本项目坚持“路域固废全利用、路外固废协同化”理念,着眼于解决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破解传统项目管理痛点,系统构建了大宗多源固废材料综合循环利用技术体系,为高速公路旧构件再生利用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具有标杆价值的创新案例。

三是精细化施工与智慧低碳过程管控创新。本项目坚持“系统思维、动态导改、绿色低碳”理念,统筹协调项目全线12个标段交通组织。通过驾驶模拟、仿真推演等手段优化多个关键工点和瓶颈路段的施工路径和导改方案,减少施工能耗与碳排放;研发无人机智慧巡检与应急处置全流程飞控平台(替代传统燃油巡检车辆,降低碳排放)、改扩建风险隐患“识-警-控-服”主动安全保障系列设备等国内首套保通保畅保安全装备系统,在高风险作业点、转换频繁点、分合流交织区等重点区域示范应用,着力解决线路长、通道单一、工点分散、社会车辆保通难等问题,真正实现荒漠区超长通道改扩建全过程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的交通组织新模式,实现安全保畅与低碳减排双重目标。

四是低碳技术集成创新与品质工程示范。本项目遵循“安全可靠、经济低碳、技术先进”的原则,一方面在前期阶段,对设计方案进行模块化审查和优化,围绕工程建设需求,集中应用了16项先进成熟技术,智能化路基连续压实监控、沥青路面质量过程智能化控制、SPMT模块化快速拆桥、装配式桥涵、多功能低变形高强护栏、收费站无人值守自助收费等技术分别在路基、路面、桥涵、交通安全、机电专业等专项工程中应用,有效提升了施工质量过程控制与溯源能力、精细化安全管理水平、低碳建造水平和施工效率,降低了参建单位的管理成本和工程费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另一方面在建设期间,指挥部深度挖掘并应用77项“四新”技术,建立“事前审批-动态考核-示范引领-标准输出”全周期管理机制。构建了工程品质、资源效益与绿色发展的“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实现质量、效率与可持续性的系统性突破。

五是数字化智慧管理与低碳监管模式创新。本项目全面部署上线“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智慧管理信息化平台”,形成“数据一个库”。全面推广应用建设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工程技术资料电子化、档案数字化、业务数据智能闭环管控、工序报验及计量支付智能关联,有效解决信息不同步、数据滞后、资料丢失和数据造假等问题,实现“监管一张网”,显著提高项目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并节约管理成本,最终形成“数据驱动、动态监管、低碳导向”的智慧管理新模式。

“依据项目研究成果,本项目获批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1项,荣获2024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立项标准2项,发表论文10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0项,授权或申报专利15项。通过多层次、全过程的绿色技术集成与智慧管理创新,项目在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碳排放控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类似气候地理条件下公路建设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具有标杆价值的生态友好型创新解决方案,助力构建现代公路工程管理体系。”蒋兴明总结说。


编辑:孙海艺

责编:孙海艺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