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通衢连戈壁 乌银高速绘新景

2025-11-24 15:44:42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司新茹 赵通顺 刘 涛 刘 军 姜有为 李军雨 罗 杰 -标准+

阿拉善的秋日,天空湛蓝如洗,无垠的戈壁滩上,一条崭新的高速公路如同黑色的缎带,在金黄与苍茫间蜿蜒伸展。这条道路不仅改写了这片土地的地理版图,更为阿拉善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就是荣成—乌海高速公路的联络线:乌(海)银(川)高速公路,一条全新的旅游路、振兴路、幸福路。

产业动脉唤醒资源宝库

“这条路,让我们的阿拉善羊肉走出了草原,走向了全国。”清晨5时,牧民巴特尔已经开始将打包好的羊肉装车。这批新鲜的羊肉将在3小时后出现在银川各大超市的货架上,当天就能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美味。

这样的场景,在乌银高速公路通车后已成为常态。曾经,阿拉善盟虽然拥有苁蓉、锁阳等珍贵中药材,以及戈壁西瓜、沙棘等特色农产品,却因交通不便导致运输成本高、损耗大,市场销售范围极为有限,优质农产品始终难以走出内蒙古。

乌银高速公路通车后,运输时间大幅缩短,物流成本显著降低。在阿拉善左旗的苁蓉加工产业园,生产线正全速运转。工人们将加工好的产品打包装箱,这些产品将通过乌银高速公路快速发往各个城市。据统计,从阿拉善盟乡村运往周边城市的农产品运输时间平均缩短了1至2小时,物流成本降低了20%左右。特色农产品真正实现了从“深闺”到全国大市场的“加速跑”,成为乡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乌银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深知“道路通,百业兴”的道理。在项目规划阶段,他们就充分考虑到了沿线乡村的实际情况,始终将民生需求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实施“道路+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在路线设计上,项目尽可能靠近村落,还专门修建了总长50.75公里的辅道和互通连接线,用实际行动打通服务群众的“末梢神经”。这些道路犹如一条条毛细血管,将高速公路的活力输送到沿线每一个村落、每一个产业园区。

此外,项目还对原有部分重点乡村公路及市政道路进行了全面翻修,从根本上改善了乡村交通基础条件。正是由于实现了高速公路与农村公路的无缝衔接,彻底贯通了“最后一公里”,阿拉善地区的农牧产品才出得了村、上得了路,发展的动能得以直接注入田间地头。

考虑到阿拉善左旗乡镇合作企业是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乌银高速公路项目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乡镇企业捐助建设了混凝土路。相较于砂石路,混凝土路承载力更强、耐久性更高,能够更好地满足运输车辆的通行需求,有效帮助乡镇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运输效率。大力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更激活了当地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为嘎查集体经济壮大、牧民增收致富搭建起了桥梁,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坚实助力。

矿产资源也因交通改善而焕发新生。阿拉善盟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炭、金属矿产等储量可观。但长期以来,因交通不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许多优质矿脉难以实现规模化开采。乌银高速公路项目建成后,改善了运输条件,提高了矿产运输效率,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

文旅融合实现“快进慢游”

阿拉善,也是蒙古语里的“五彩斑斓之地”,驼铃声声的广袤沙漠,满树金黄的胡杨林海,神秘苍翠的贺兰山林,大自然以其瑰丽的调色盘,在这里绘就了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这片土地独特迷人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令游客心驰神往。

然而,在过去较长时间里,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相对薄弱,各景区景点之间串联困难,“旅长游短”成为制约游客体验的突出瓶颈。优质的旅游资源受困于交通条件,难以充分释放其应有的发展潜力与市场价值。

乌银高速公路的通车,为阿拉善旅游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这条现代化高速公路犹如一条银线,将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联成链——巴彦浩特镇的福因寺(北寺,AAA级景区)、广宗寺(南寺,AAAA级景区),腾格里沙漠、阿拉善左旗“英雄会”会场,以及沿线多个独具特色的民俗村落,被有机整合成一条完整的旅游环线,彻底改变了阿拉善旅游的空间格局。

如今,游客可以沿着这条风景道,享受更加丰富多元的旅游体验:先在巴彦浩特镇深度感受蒙古族文化魅力,再深入腾格里沙漠体验滑沙、骑骆驼、赛车冲沙等特色沙漠娱乐项目,最后走进民俗村落品尝地道农家美食、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据统计,乌银高速公路通车后的首个旅游旺季,阿拉善盟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了18%,旅游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更令人欣喜的是,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过去的一天半延长至两天半。这一变化直接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购物等二次消费,有效提升了旅游综合效益。数据的背后,是当地农牧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便捷的交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草原风情,品尝农家美食,村内的民宿、餐饮等配套服务业随之蓬勃发展,村民的收入也实现稳步提升。“路通了,游客多了,我们的生意也跟着好起来了。”一位在当地经营民宿的村民笑着说道。

在这场“交通+旅游”的融合发展中,当地村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投身旅游服务产业。许多村民主动参加政府组织的烹饪、服务等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吸引游客。村民在政府与企业的引导下,利用自有房屋开办农家乐,年接待游客量从过去的不足5000人次跃升至超过10000人次,收入实现大幅增长,成为交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路通人和服务乡村振兴

乌银高速公路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凝聚各方力量的团结线、幸福线。

坚持“修一方路,造福一方人民”,乌银高速公路项目办从项目进场就开始谋篇布局。在阿拉善左旗城区的中心广场,“苍天般的阿拉善”雕塑静静矗立,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天容万物”的深厚情怀。乌银高速公路项目办与各参建单位在全力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始终将履行社会责任放在重要位置,努力让项目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项目办工作人员在深入和硕特民俗文化村走访时发现,该村进出道路的路灯因使用年限较长,部分已损坏失效,还有路段未安装照明设施,给村民夜间出行带来较大安全隐患。

了解这一情况后,项目办迅速行动,联合相关单位与村委会共同研究解决方案,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久,600米长的村道上就增设了一盏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这些路灯不仅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改善了夜间出行条件,也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在晚上出门方便多了,心里也踏实了,大家晚饭后都愿意出来走走。乌银高速公路项目确实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谈及新安装的路灯,当地村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针对牧民最迫切的出行需求,乌银高速公路项目因地制宜规划施工,为牧民修建了直达门口的砂石路,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状况,使得牧民手中的特色畜产品能够更快速、更便捷地运往全国各地,拓宽了牧民的增收渠道;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外部资源向乡村汇聚,乡村的发展活力也被进一步激发,牧民的生活幸福感在家门口得到显著升级。

项目建设与运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当地乡村开展深度合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方就优先聘用当地村民参与项目建设,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累计培训并吸纳当地劳动力1000余人次,人均劳务收入达5至7万元。

高速公路通车后,服务区、收费站等运营单位的辅助人员也优先招聘周边乡村劳动力,解决村民就业问题,让当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此外,企业还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合作,通过认购农产品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

这样的责任担当,不仅体现在一点一滴的日常关怀中,更彰显于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今年9月,阿拉善左旗遭遇持续强降雨,水库外坝脚出现明显渗水,面临严峻的溃坝风险,乌银项目办第一时间调配机械设备,24小时不间断作业,在暴雨与山洪威胁下昼夜奋战,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因此收到了阿拉善左旗水务局的专函感谢。

这些事迹,都被当地干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阿左旗巴彦浩特镇人民政府送来的“怀服务社会之心,办利民便民之事”,到沿线嘎查自发送来的“扶贫修路办实事,心系牧民助振兴”,再到乡镇企业赠予的“协同赋能产业兴,高速架起致富桥”……这些鲜红的锦旗无声地诉说着乌银高速公路项目为当地带来的深刻变化。这不仅是对项目成效的最高褒奖,更见证着沿线乡村因路而富、因路而兴、因路而美的华丽蜕变。

乌银高速公路项目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以畅通的交通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文旅融合为特色,通过多方协同合作,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实践模式。如今,乌银高速公路不仅成为沿线群众的“幸福路”“致富路”,也为其他地区公路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借鉴范例。

疾驰的车辆载着希望,穿梭的物流带着机遇,这条承载着梦想的公路,正在广袤的阿拉善大地上,续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正如当地牧民所说:“这条路不仅联通了城市与草原,更联通了我们的今天与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辑:司新茹

责编:张超群

审核: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