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面庞、干裂的嘴唇、粗糙的双手,是雪域高原筑路者张义志独特的军功章。他的故事,关于坚持与梦想,是一个普通人如何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真实写照。
2012年的春天,当大多数人还在享受着春日的温暖时,张义志却告别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毅然踏上了前往色达县的征途。此行的目的是参与色达县城至年龙公路改建工程,这项工程意义重大,不仅对改善当地交通状况至关重要,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一步。
色达县不仅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也是甘孜州海拔最高、气候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这里常年被冰雪覆盖,空气中氧气稀薄,即便是包裹着厚重的衣物也难以抵御那股穿透肌肤的冰冷,严重的高原反应更是让人心跳加速、头痛欲裂。然而,这样的极端环境并没有成为阻挡张义志前进脚步的理由,他主动报名去海拔4500多米的工地打前站。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更没有取暖设施,就算是站在原地不动,身体的负荷也像在平原上扛了一袋面。由于缺氧,他嘴唇发紫、头脑发晕、耳朵发鸣,在连续工作了一天一夜后,因为极度劳累,他晕倒了。这一晕,三天三夜没能下床。同事们都劝他先回成都,他执意不肯,他说:“咱们是一个团队,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我不当逃兵!”大家深受鼓舞,硬是靠着这股子拼劲,顺利完成了前期工作。
工程监理是建筑行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扮演着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守护者角色。作为工程项目总监,张义志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小到每一批材料的标准,大到重点施工节点,他都一丝不苟,以严谨的态度管控每个环节。他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练就一身“绝活”。在路基上跺一跺脚就能大致判断出路基的压实度、弯沉值;看一看混凝土的流动性就能判断混凝土的坍落度;抓一把水稳拌和料,用手一攥鼻子一闻就能判断出水稳料的灰剂量。扎实的业务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张义志成为了工程监理行业享有声望的“行家里手”。他个人先后获得各类奖项8项,所带团队负责监理的多项工程先后获“李春奖”“天府杯”等重量级奖项。在建造被誉为世界桥梁诺贝尔奖作品的雅康高速公路泸定特大桥时,需要攻克高地震烈度、复杂风场条件、高陡边坡不稳等世界级施工难题,张义志根据项目特点,发明了“一种实现超长、大倾角隧道锚钢拉杆快速安装系统和操作方法”,显著提升了工程效率、保障了施工进度,取得国家实用发明专利。
从最初的色达县城至年龙公路改建工程到后来的雅康高速公路泸定特大桥建设,再到如今正在施工中的折多山隧道公路工程项目,张义志始终坚守在一线岗位上。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我的梦想就是让高原也能有安全便利的道路,每当我看到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道路蜿蜒伸展,连接起偏远村落与外界,听到藏区群众说‘亚布都’时,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显得那么值得。”
张义志的故事不仅仅属于他自己,更代表了无数在雪域高原上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他们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用平凡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编辑:刘玢妤
审核:王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