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致富,先修路”,这是河南省济源市承留镇卫佛安村20多年来“脱贫致富”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该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有山地2000多亩,居民221户,786口人。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该村还是一个山高路狭、石厚土薄、十年九旱、交通闭塞的贫困山区村。农业望天收,吃粮靠救济,用水贵如油,农民纯收入不足千元,贫穷问题始终困绕着农民群众,人口从1000多流失至710余口。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村干部群众大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干实干,持之以恒,走出了一条修路致富的光明大道,跃升成为人均收入名列济源山区村前茅、交通便利、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村民富裕的济源山村振兴成功典型。
治穷开始于修路 致富着眼于奋斗
1992至2004年,中共济源市委和济源市人民政府两次派出扶贫工作队。1999年秋,中共济源市纪委、市监察局“帮扶”工作队进村入户,与卫佛安村干群一道帮困扶贫,治穷致富。
工作队和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精神,结合村实际情况反复讨论研究,统一村民思想,大家形成了两条共识:一是道路不畅,交通闭塞是造成贫穷落后的最突出问题,是制约一切发展的拦路虎,把打通向镇区、市区的交通,改善村内的道路作为治穷的第一炮;二是改变贫困现状,全体干部群众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
于是从1999年11月份开始,为时三年的由干部带头、全民参与的苦干实干的群众性修路高潮第一战役打响了。三年内,夏顶酷暑,冬冒严寒,青壮劳力冲锋在前,老幼妇儒一齐上阵,几十里路段锤声镐声炮声响成一片。退下去的镇、村老干部出山助力,在外工作人员慷慨解囊,献计助威,社会各界无私支援。村民苦干实干,持续奋斗,除春节、“三夏”“三秋”外,其余时间概不停工。村民既不外出打工,也不上山搞副业,自带工具,自带干粮,叩石垦壤,历时三载,共投义务工10万余个,筑各类路基25公里,垒砌排水沟5公里。
群众的积极性,受到市镇领导和交通部门领导的称赞、鼓励和大力支持,解决了炸药雷管、沥青路面、底层白灰、边沟石料等费用。至2002年8月,5公里6米宽沥青道路胜利完成,南从卫佛安中心村起,途经轵城镇乔凹村,北达本镇花石村边,卫佛安村第一次有了硬化路。
20年修路不停步 内通各户 外达四方
道路建设首战告捷,收效立竿见影,卫佛安干部群众豪情满满,信心满满,干劲倍增。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群众艰苦创业不停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大,市镇对农村道路建设的倾斜,为村道路建设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
2008年修建组组通硬化道路24公里,基本实现硬化路户户通;2009年修建生态步道9公里;2010年实施村卫留线卫佛安至坡头界扩宽铺设7米宽沥青路6.5公里,实现卫留线全线硬化;2010至2017年共新修扩修各类路基35公里;2018年完成硬化乡道路4条11公里;2019年镇投资硬化了卫佛安二道沟瓦关庙健康步道环路。至此,村内各类硬化道路55公里,其中市干道卫留线12公里,战备路4公里,乡道4条11公里。村内户户通达99%,村外向承留、轵城、坡头镇区形成6条通道。
卫佛安村道路建设也带动了本镇的地方道路建设。第一战役后,本镇山坪、张河、玉皇庙道路开工,大沟河等5村的群众性修路上马。群众性自力更生修建道路的奋斗精神感动了省市交通公路部门的领导,加大了支持力度,承留镇地方道路建设跃升全市地方道路建设先进单位。对市干道卫留线、大连线的高标准形成起到了中间突破的重大作用。
自己修的路 自己维护备加精心
村内道路陆续修成后,市镇交通部门对复修、养护、绿化、美化高度重视。每年汛期后,对塌方的边沟、挡墙和断裂的路面及时修复,对路侧的绿化、美化不断提升,每隔几年根据需要更新路面。专门建立了养护队伍,不断提高养护质量。
交通部门组建卫佛安养护队,吸收了本村部分干部群众参加,负责人就是老党员、复员军人,村老支书、老村长赵振庭同志,还有杨烈全等不少队员都是在修路中出过大力流过汗水的。他们亲受过交通闭塞的困境,亲尝过修建道路的艰辛,也共享了路通民富的喜悦,他们养护道路的认真负责精神,受到村内外群众的一致称赞,在全市也不愧一流。
无论酷暑炎热,冰雪严寒,刮风下雨,只要从路上过,总能看到他们一丝不苟辛苦劳作的身影。尽管每月的补助只有几百元钱,却从来看不到一丝支差应付,马虎敷衍。别人问他们为什么,他们总是说,自己生的孩子自己要精心养育,自己修的道路自己要精心呵护,都是应该的。
道路通 百业兴 卫佛安成了富裕山区村
道路的通达为卫佛安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
截至目前,电力建设实现全覆盖,11个台区,高低压线路高质量配备;水利建设实现人畜用水、经济作物灌溉实现自来水化,深水井7眼,水池26个,上下水管道全配套;通讯无线网络覆盖80%,通讯塔3个,无线网络干线10余公里,有线电视信号送达中心村;新村建设为济源市迁户并村致富第一批试点,形成了一个中心村、两个居民点格局。新建民居150户,占全村70%,农民居所一改过去“烂土房、破窑洞”旧貌,外观像别墅,内部功能可与城市住宅小区媲美;建成便民服务楼、文体活动楼、饮食服务楼、文化大舞台四位一体的公共文化大院设施框架;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品质好、收益高的各类瓜果菜蔬、纯蜂蜜、制种等经济作物形成体量,卫佛安西瓜在济源小有名气;农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快速递增,2003年达到2150元,2008年达到5455元,2013年达到10569元,2017年达到21437元,2022年达30018元,全村无一贫困户,机动车拥有户90%,小汽车拥有户80%。
提起修路致富,卫佛安人总是滔滔不绝,感慨万千。他们深感这是治穷致富路,没有这些路,现在的好多事都是不可想象的;这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路,没有当初的持续实干苦干,达到现在的四通八达程度也是不容易做到的;这是通向未来的路,是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实现一、二、三产有机融合、攀升乡村振兴新台阶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是国家的路,更是自己的路,人人都要倍加珍惜,倍加爱护,期盼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编辑:李家辉
审核: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