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贵州交建集团投资建设的贵平4标,自堆子田、荷麻冲蜿蜒而过,穿越头箐、二箐,最终抵达茶山脚,全长仅5.4公里,却包含3座道,桥隧比62.6%。
“隧道工程无疑是贵平4标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其地质条件之复杂,堪称一道天然的屏障。”贵平4标生产副经理蒋云飞站在项目作战图前,手指向控制性工——头箐隧道,语气凝重的说“施工过程中,每挺进一米,隧道内部便频现泥沙松散、碎石滚落的现象,尤其是在前期遭遇连绵阴雨与高温的双重考验下,这一状况尤为突出。”
“原以为短短5公里的项目建设起来应该十分轻松,未曾想却被隧道工程'绊住了脚’。”面对工程难点,有着几十年高速公路施工经验的蒋云飞也无奈地摇了摇头。
然而,越是困难越向前!蒋云飞直言:“作为公路人,'不服输、不认命、敢挑战’的精神是刻在骨子里。”
开山凿路,劈山填壑,面对特殊的地质挑战,早在开工前,项目团队便进场在建设沿线开展纵横向施工便道建设和钢筋加工场、拌和场、混凝土拌合站等“五集中”场地建设,为项目高效推进夯实基础。
针对围岩破碎严重情况,项目部成立攻坚小组,对隧道穿越V、IV级围岩,深刻分析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与水平钻孔记录后,采用先进的组织管理技术,统筹考虑,科学安排。巧妙运用新奥法施工,结合隧道双侧壁导坑法开挖、三台阶七步开挖与光面爆破等多种工法相融合的组合式施工策略,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围岩的扰动,保障施工安全及作业效率。
施工现场,贵平4标还大力推行“智慧工地”建设,在施工的关键点均设有监控,实时传递施工动态至项目公司与项目经理部,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依托信息化平台,项目进程被精细化划分为多个模块进行线上管理,全方位提升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头箐隧道开挖过程中封闭空间内大型机械散热困难、洞内温度过高的问题,项目部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例如用洒水车定时洒水降温、安装喷水管道除尘、实行轮岗制度等,成功破解施工环境难题,确保人员健康与工程进度两不误。
与此同时,项目团队还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建设,设有2个弃料场,规范弃料堆放,边坡绿化采用了草本植物、乔木、灌木搭配种植,保障沿线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考验前所未有,但贵平4标高标准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决心坚定不移。接下来,贵平4标全员将以“四新”技术为引领,精雕细琢,力筑品质隧道工程,力求实现工程实体内外兼修,为贵州交通事业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于崇山峻岭间交出一份完美的建设答卷。
编辑:李家辉
审核: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