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探索“农村公路+”模式,产业、旅游、文化、生态互为支撑,协同发展,是“四好农村路”建成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之路的重要途径。
云南省楚雄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拓展“农村公路+”,铺就一条条乡村振兴“快车道”。楚雄市围绕“农村公路+乡村旅游”,挖掘释放乡村旅游开发潜力,实施紫溪山南北环线、马龙河低热河谷自驾游线等旅游公路提升改造工程,今年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9000余人,接待游客258万人次,旅游收入1.38亿元;元谋县建成红色旅游公路、远平公路等一大批旅游路、产业路,串联起物茂土林、元谋人世界公园2个4A级景区,与境内其余景区资源形成旅游环线圈;永仁县积极探索“农村公路+产业”模式,助推芒果、板栗、油橄榄、石榴、草莓、冬枣等53.6万亩林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毛细血管”进一步畅通
楚雄州牢牢把握“先行官”定位,以“建好”为目标,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实施建制村通硬化路、县乡道改造等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骨干路网提档升级,基础路网延伸连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象得到全面改善,富裕了农村经济,抚慰了农民心。十年来,全州争取上级农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54.1亿元,实施农村公路新建改建工程1.27万公里。目前,全州农村公路通达里程2.23万公里,乡镇、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率100%,乡镇通三级路率达54.3%。
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楚雄州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进一步压实“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的分级管养责任,健全“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协管员”的管理体系,大力推行农村公路县级统一执法、乡镇专管、村寨联动协管制度,全面推行“路长制”,全州4758条农村公路“一路一长”,实现“路长制”全覆盖。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给农村公路系上“安全带”,打造群众放心路、平安路。争取上级补助资金9.1亿元,实施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14万公里、危桥改造156座,近三年对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增设减速带977条,极大保障了群众出行安全。
带动就业岗位505个
楚雄州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投入各类养护资金10.1亿元,有序开展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小修保养及各类养护工程建设,长效保障路况水平。养护工作群众参与,合力共治,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提升农村公路养护专业化、机械化水平。“合作社+资源整合”等多种专业合作社养护模式运行良好,结合家庭承包、农户分段包干等养护模式,专群结合激发沿线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沿线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开发“四好农村路”就业岗位,吸纳农村群众就近就业,2024年设立“四好农村路”就业岗位505个,带动就业农民群众人均年增收2.2万元,拓展当地农民群众收入来源。
串起“城乡融合”美好生活
楚雄州以农村公路路网为依托,全力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打通物流进村“最后一公里”。截止2024年5月,全州共建设村级服务站点621个,建设县、乡邮政快递网点534个,快递服务通达建制村比例达到了100%,“客货邮”融合模式揽投乡村快件达到1500多万件,带动农产品销售约1.3亿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通过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每件快递成本降低2—5元,派件成本降低20%,寄件成本降低50%,县城到村的派件时间由过去的2—4天压缩到1天以内,快递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农村与城市快递服务平等化,有力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如今,楚雄大地,阡陌纵横,农村公路的覆盖范围、通达深度、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面貌得到深刻改变,一条条农村公路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
编辑:张家顺
审核:潘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