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小镇六库的江东老城区有一颗树龄五百多年的木棉树,高耸入云,高20多米,粗壮的树冠向四周伸展开来,覆盖几亩地,树枝上生长着一丛丛寄生的石斛,树身五六个成年人才能围得过来。尤其是春节前后万朵木棉花盛开的时候,尽显王者之风,成为小镇标志性的亮丽风景,引得四方游客纷至沓来,或留影,或翩翩起舞。市民们则以有此“木棉王”为荣,精心呵护之。
中国第十三大水系怒江从这颗高大的木棉树下从北向南激流勇进,因此,树下这里原来有一个古老的渡口——六库怒江渡口,七十多年前,六库段氏土司就在渡口设了一个难民接待站,接济远征军归国将士和投奔祖国的华侨、从腾冲撤退的滇军护国营及海关人员等。古老的木棉花见证了这一段全民抗战的光辉历史。如今,木棉花依旧年年盛开,点缀着边陲小镇的幸福生活。
二十多年前,我常带着年幼的犬子在木棉树下的沙滩上游玩,光脚踩在细腻柔软的沙子上,犹如大地的母亲用她那充满慈爱的双手轻柔地抚摸她的爱子,内心在刹那间油然而生出一股暖暖的幸福感。生长在岸上的“木棉王”,根系粗壮而发达,将几块巨石牢牢地“抓”在“手”里。树的东侧有一条百余米长的“渡口巷”。据史料记载,在明万历年间,六库段氏土司着手修建起于澜沧江飞龙桥(水井)的水井至片马古道,古道从澜沧江边翻越碧罗雪山的碧峰山垭口后,经喇哈(中元村)、老窝、坡头、瓦姑,再经六库怒江渡口至西岸的登埂、头道桥、古炭河,止于中缅边境的片马,全程200余公里。商人们将大理茶叶、洱源乳饼、丽江酒曲、鹤庆白酒和兰坪、云龙、乔后生产的食盐,从片马转口缅甸和印度,再从印、缅运回玉器、宝石、山货药材、棉毯、棉纱和小百货。古道上山间铃响马帮来,兴起了熙熙攘攘的各种闹市,曾经福泽一方。1931年,六库土司第11代孙段承钧首倡在怒江上建铁索桥,经过7年奔波,仍然无法筹足建桥资金,出于无奈,1938年冬季动工时将计划的铁索桥改为建浮桥,次年春节,六库怒江渡口浮桥建成,但仅仅使用了几个月后,在7、8月份,因为怒江水上涨而被彻底冲毁。之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怒江州境内的怒江上再也没有建过桥了。
涛涛怒江,将六库城市分成了东、西两个城区。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历史因素影响,老城区无环线高架,只有一条东西两条出城道路,两条道路又仅有修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怒江大桥和2014年建成的通达桥跨江相连。
伴随着城市居民逐年增加,拥有的车辆逐年增多,六库城市仅有的连接东西城区的两座跨江桥梁不堪重负,车流量最多的怒江大桥,多次封闭检修,导致城区拥堵痼疾越来越重。于是,再建一座跨江大桥,分流城区车辆,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形象,解决堵车、过江难痼疾,已成为六库城市建设中的迫切需求。
山河遥远,以心为桥。由1995年起就挂联帮扶怒江傈僳族州的中交集团援建,“中交怒江连心桥”于2018年8月8日在“木棉王”北侧破土动工,桥名寓意“中交集团与怒江各族人民心连心,同甘共苦,团结奋进”。主桥采用一跨过江的钢箱梁下承式提篮拱,主桥跨径144米,单跨顶推100米,是亚洲单跨顶推跨径最大的桥梁。2020年8月12日大桥建成后,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中交怒江连心桥灯火辉煌,如同绚丽多彩的双虹桥,凌江飞跃。桥面上,三三两两的市民们登桥凭栏眺望,观赏夜景。连心桥造型独特,像长虹卧江,与两岸天然景色浑然一体,非常美丽壮观,已经成为六库城市的地标和网红打卡地。
作为一名老交通人和摄影爱好者,在大桥的三年期间,我经常到工地上拍摄,记录大桥“成长”的点点滴滴,也经常与大桥设计师、项目经理、技术工人和民工交谈,共同期待着建成通车的时刻。“木棉王”正好处在大桥最佳线路的中间位置。为了保护古树,中交集团调整了施工方案,将桥位向北侧移了30米,让古树变成了大桥的“迎宾树”,虽然因此增加了成本四千万元,却赢得了当地市民的广泛赞誉。
一颗饱经沧桑的“木棉王”和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连心桥”,紧紧地依偎在一起,这是历史与当代的生动对话,演绎着边陲小镇六库的前世今生,见证着故乡从穷乡僻壤到美好生活的时代变迁。
编辑:张家顺
审核:潘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