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路 动力路 致富路 云南威信“四好农村路”绘就乡村新图景

2024-08-26 15:44:59 来源: 作者:王文杰 任宗斌 杨珠艳 孙维忠 张照学 -标准+

农村公路,承载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期盼。随着农村公路由“通”到“畅”的变迁,一条条宽阔靓丽的路送出甘甜味

美的农产品,带来体验山清水秀的游客,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提供助力。

据了解,截至2023年年底,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公路通车总里程3616公里,10个乡镇实现“乡乡通油”,89个村(社区)通村公路实现“村村通畅”,1671个村(居)民小组通组公路实现“组组通达”。

打通红色旅游资源的风景路

威信地处滇、川、黔三省交界,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革命老区。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威信,先后在威信的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扎西镇江西会馆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等,史称“扎西会议”,从此中国革命走向新阶段。

近年来,威信县委县政府紧紧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以高铁、高速公路为主体,不断加大交通建设力度,着力在“扩红”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以路为链条,串起红色景点,红色旅游有声有色。“扎西会议”三次会议旧址,由于受交通不便的影响,成为威信红色旅游发展的“肠梗阻”。对此,威信县积极争取对“旧水”(旧城至水田)公路、两合岩隧道进行提级改造,新修“花石”(花房子至石头寨)旅游公路,及时打通“肠梗阻”,畅通红色旅游线,为红色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力”。

从县城出发,沿“绿美公路”行驶43.8公里到达水田镇,途经乡村公路串联起一个个红色旅游景点——垕房乡村振兴示范点、水田湾子苗寨、花房子会议会址、红军长征过云南纪念园、“崖上石寨”……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交融一体,让这个红色小镇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县城扎西红色小镇景区(国家4A级景区)内红色文化核心区、红色文化展示区、民俗文化休闲区、扎西风貌展示带等区块内,扎西红军烈士陵园、扎西会议纪念馆、扎西会议旧址、云上乡愁书院、扎西老街街区(“中国传统村落”和全省14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狮子营战斗遗址、红军广场、扎西老街等多个红色景点,片区内的扎西烙锅、蜡染家居饰品等一批具有浓郁特色美食及“伴手礼”,“扎西文苑”“扎西国学馆”等“红色文化”目不暇接,“红色之旅”更加丰富和让人流连忘返。

为乡村发展带来机遇的动力路

秋日,俯瞰威信城乡,一条条农村公路串乡联村、通山入林,时而与赤水河相伴前行,向远方不断延伸,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曾经困扰威信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在威信县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中得到“破解”。从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到如今“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一条条高品质“四好农村路”蜿蜒到户,由通向畅,由畅向美。行驶在乡村公路上,公路两旁一排排明亮整齐的房屋,门前花香飘满的院落,乡村公路上,穿梭在河流山川、绿树丛影间……勾画出美丽乡村发展的亮丽风景线。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2021年,威信县成功创建云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积极打造柴长路、扎石路、省道201等一批美丽示范路。全力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畅通乡村振兴“快车道”,新建道路561公里,改扩建道路约2800公里,打通并硬化89个村(社区)通村联组的断头路,全县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3541公里,全县村组公路硬化总投入17.152亿元,完成硬化2403公里,1671个村(居)民小组通硬化公路率达100%。不断健全完善安防设施,全面优化农村路网,严格落实“路长制”,加强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和运营工作,成功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问题。10个乡镇公路华丽转身,全面实现“乡乡通油”目标,构建起了“畅、安、舒、美、洁”的农村交通新格局。  

行走在威信山水间,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宛如一条条舞动的彩带,编织起了一张畅通路网,将大大小小的村庄串珠成线、联网成片,一条条盘山“缎带”成为承载威信老区人民的期望,通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将农产品带出去的致富路

农村公路是连接城乡的“毛细血管”,一条条农村公路将特色农产品送出去,带动乡村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业。

威信县立足“出川入滇”的区位优势,做好“交通+”融合发展文章,变“四好农村路”为发展致富路,实现良好的“叠加效应”。

“四好农村路”为乡村振兴夯实交通基础,也为老区薄弱的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借助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更多沉睡于乡野山间的红色资源、好山好水好风光被唤醒,乡土文化更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崖上石寨坐落于巍峨山崖之上、奔腾赤水河畔的龙洞村湾头村民小组,村民大多就地取石并采用赶磐石方式建房,故而形成了独特的石房景观,被称为“石头寨”,又因该寨位于崖壁之上,当地村民习惯称之为“崖上石寨”。

2013年之前,当地村民若想出山,只有通过一条紧邻峭壁的羊肠小道,因为路面宽只有几十公分,步行成为出入村落的唯一选择。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全长8.1公里、宽7.5米、连接扎西会议花房子会址至赤水崖景区的旅游公路——花石公路竣工通车,打破了大山的“封锁”,让小村庄与外界连接。如今,从县城到崖上石寨仅需1小时左右车程,极大方便了当地群众,村民的土特产成了畅销货,供不应求。

道路改变的不仅仅是村民的出行方式,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崖上石寨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凸显出来。近年来,水田镇实施了崖上石寨脱贫致富示范先导工程,先后完成了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咖啡屋、精品民宿等服务设施,还将在特色美食产业发展、酒店民宿产业集群打造、游客交通线扩展等方面不断提升,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新业态。

崖上石寨因路而兴的巨变只是威信交通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为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威信县整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及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打造“四好农村路”红色精品示范线,将扎西会议纪念广场、扎西会议纪念馆、扎西会议会址、红军烈士陵园、扎西红色小镇、水田寨花房子、水田镇湾子苗寨等沿线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景区景点串联起来,让游客通过农村公路“沉浸式”游览领略“扎西会议”红色精神。并按照“136”思路谋划A级旅游景区布局,即以扎西红色小镇为5A级旅游景区,以鸡鸣三省大峡谷、天台山溶洞、观斗山风景区为4A级旅游景区,以大坪上环山揽胜区、庄子上红军村、水田花房子、旧城稻香小镇、三桃鱼洞乡愁人家、麟凤大雪山风景区为3A级旅游景区进行申报,从而形成以县城为核心,各景点互通的旅游环线,全面提升威信的旅游内涵与品质,铺就群众致富路。

如今,行走在革命老区威信,从县城到山区,一条条“畅、安、舒、美、洁”的农村公路犹如一根根毛细血管,编织着乡村振兴的梦想;高铁高速,宛若强劲动脉,承载着老区威信腾飞的夙愿,穿山越岭通江达海。这座曾经“与世隔绝”的小城,正以全新的面貌做好准备迎接八方游客。

编辑:付饶

审核:付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