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江阳区文体中心建设项目通过主体结构验收

2024-09-17 11:12:49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朱辉城 郑淑琴 余禧锴 -标准+

近日,四川泸州江阳区文体中心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主体结构验收,标志着项目全面迈入装饰装修和机电安装施工阶段,项目建成后将为泸州打造川南地区智能化程度最高、设施最完善的全新综合性演艺中心和文体公园。

该项目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城西新区,由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四航局”)承建,是全区首个大型文化综合体,总投资8亿元,占地81亩,其中市民公园占地36亩,文体中心和演艺中心占地45亩,总建筑面积约6.4万平方米,包含演艺中心、室内体育训练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以及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五大核心功能区。

“演艺中心设有 1011 个座位及配套升降舞台和乐池,文体中心配备 6 个羽毛球场、2 个篮球场和乒乓球场等,同时配套多功能活动室和会议厅,预留文化艺术排练活动场地。此外,负一层为综合体验中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负二层车库规划了机动车停车位510个。市民公园规划建设绿地步道,休闲景观和驿站等设施,室外配备有八人制足球场。项目建成后,能够为周边市民提供一个集演艺、会展、运动、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绿色空间,提供就业岗位超300个,预计每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以上,带动经济效益超2亿元。当前,项目正在进行装修和机电安装施工准备,预计2025年6月竣工交付使用。”中交四航局泸州江阳区文体中心建设项目负责人刘春龙介绍。

安全绿色施工,打造环境友好公共文体空间

“不同于单体类的文化建筑,这个项目我们构造了一个文化建筑群,聚焦不同人群的需求,将各种文化设施集中在一起,形成多元高效、有机复合的文化综合体。”中交四航局泸州江阳区文体中心建设项目党支部书记朱辉城介绍。

以人为本,公共建筑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人”。在泸州江阳区文体中心建设过程中,中交四航局建设者坚持安全绿色施工,呈现城市温度,打造环境友好公共文体空间。

为抓好项目安全生产,项目现场设立了安全文化展示区及体验馆,能够模拟演示安全事故,让体验者亲身感受安全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项目团队还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应急演练等活动,推动项目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及产业工人的安全意识,确保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面对夏季高温带来的安全管控压力,项目团队灵活采取错峰施工的策略,运用“抓两头、歇中间”的方式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确保了施工进度与安全生产的双重推进。

在项目施工现场,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施工细节,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切实解决施工中产生的噪声、扬尘等问题:在重点施工区域加装声音检测仪并设置隔音罩、隔音板等,将施工机械的噪音控制在最低限度,保证周边环境的安静祥和;借助扬尘控制技术,对施工场地及临时道路进行硬化处理,并强化洒水、喷雾等措施,有效减少地面扬尘的产生;借助泥浆收集池和沉淀池,规范化处理施工中产生的泥浆和污水,实现达标排放。

“我们充分践行海绵城市理念,设计采用生态透水性的环保铺装材料,围绕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设置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提高用水效率的同时缓解灾害风险,最大限度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中交四航局泸州江阳区文体中心建设项目安全总监王冠介绍。

技术创新驱动,注入红色工地建设“源动力”

“项目工程结构繁杂,存在多专业交叉的情况。舞台、屋面精装、幕墙等设计施工难度大,楼层结构不仅高、跨度大,而且受力复杂。此外,工期紧迫,作业面广阔,给项目推进带来诸多挑战。”刘春龙指出项目建设难点所在。

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许多困难与挑战,项目团队积极探索先进技术应用,深入开展质量管控活动。自开工以来,坚持精细化管理原则,大力采用BIM智能建造管理技术,借助虚拟仿真模拟施工技术实现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并开展可追溯的全过程质量管控;运用管线综合技术进行深化设计和碰撞检查,生成高精度无碰撞的深化设计图纸,指导机电安装施工;利用现场施工管理信息技术实现施工现场可视化、虚拟化协同管理,推动信息高效传递和实时共享,顺利攻克机电管线设备综合优化排布、多专业交叉施工,剧场大跨度钢桁架屋面精准安装,弧形双层幕墙精细施工等施工难点。

在现浇结构柱施工中,面对“烂根”等潜在质量隐患,项目团队高度重视,迅速成立技术小组进行深入分析、调研,精准锁定问题产生的关键缘由,加强技术交底与现场监督,采取框架柱分层浇筑方式进行混凝土浇筑,同时在模板安装上,对柱拼缝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常规“坐灰”处理及“墙柱下脚防烂根”方法,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功提升结构柱成型质量合格率,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并荣获广东省市政工程建设优秀 QC 小组活动成果二等奖。

编辑:李旭雅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