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岚高速:生态筑路 绿色同行

2024-12-04 13:57:58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白秋薇 杜延军 -标准+

初冬时节的巴山,天蓝水绿,山峦叠嶂,一条高速公路正在悄然铺展,它不仅是连接陕西与重庆的重要通道,更是绿色生态与科技创新的典范——这就是安岚高速岚皋至陕渝界项目。作为国家高速公路银川至百色(G69)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自2020年底开工建设以来,始终秉持着“绿色建设、和谐共生”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一条生态环保的高速公路。

安岚高速岚皋至陕渝界项目地处秦岭、巴山之间,路线起于安康市岚皋县,与已通车的安康至岚皋高速公路相接,向南经四季、滔河两乡镇,止于陕渝界大巴山特长隧道内。项目全长41.14公里,概算投资73.53亿元,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桥隧比高达96%,是全省在建高速公路项目中桥隧比最高的山区高速公路。

绿色理念 引领前行

该项目施工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隧道进出口场地狭窄、多悬于山腰,施工难度大;桥梁工程均位于河道内,夏季极端天气多,阴雨天气长,雨季和防洪对桥梁施工影响严重,并且沿线多处高边坡遇雨季存在较大的滑坡落石风险。与此同时,岚皋至陕渝界段地处大巴山生态保护区,线路穿越安康市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施工中的环保要求极高。

面对如此复杂的建设环境和施工条件,陕西交控集团安岚管理处科学谋划,周密部署,动态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并调动全员力量攻坚克难,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高效有序施工。在此过程中,全体建设者始终将生态环保放在首位,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绿色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生态优先 创新实践

在项目设计阶段,安岚管理处便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因素,采用“最小破坏、最大恢复”的设计理念,实行绿色设计,源头控制,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优化线路走向、合理设置桥隧比例、减少高填深挖等方式,有效从源头上控制了施工对项目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注重保护沿线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资源,如避让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等敏感区域,移植保护25棵枫杨古树,为古树找到合适的“新家”,让25颗古树生机勃勃地与建设中的高速公路隔岸相望。为加强项目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护工作,管理处及时开展河道清理及弃渣场整治专项行动,树立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思想观念,对河道施工做到边施工边保护,所有作业面工完场清,实行专人专责专考核,完工一段清理恢复一段,邀请水利部门参与逐段验收,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科技赋能 绿色施工

作为交通运输部“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项目,安岚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积极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对项目沿线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隧道施工中,通过采用“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的施工原则,有效减少了隧道施工对围岩的扰动和破坏;在桥梁施工中,通过采用预制梁、悬臂浇筑等先进技术,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减少了对河道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此外,管理处还注重施工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通过建设弃渣场、实行分类堆放、回收利用等方式,实现了施工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修复并重 绿色相伴

在岚皋至陕渝界项目建设过程中,安岚管理处始终将生态修复和河道清理、弃渣场整治等专项工作作为项目保护生态、绿色施工的重中之重。施工中通过栽植绿化树木、恢复植被、建设生态护坡等方式,对施工过程中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有效修复和复绿。

在隧道进出口和桥梁两侧等关键区域,采用“乔灌草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搭配”的绿化方式,不仅提高了绿化效果,还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恢复能力。在落实绿色施工的过程中,注重与沿线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沟通协调,共同推进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通过建设生态立交区、开展植树造林、复绿栽植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实践探索活动,使生态环保理念得到了全面贯彻和落实,进一步提升了项目沿线的生态环境质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安岚高速建设管理处始终坚持“最小破坏、最大恢复”的原则,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加强施工管理等方式,有效保护了沿线生态环境。项目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一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或生态破坏事件。

通过生态修复和美化环境等措施的实施,项目沿线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了显著增强。植被覆盖率得到了提高,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得到了提升。安岚高速岚皋至陕渝界项目在生态环保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山区高速公路项目在生态环保建设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不仅展示了项目绿色建设的成果和成效,还树立了绿色建设的典范和标杆。

眼下,在秦巴山水间,安岚高速岚皋至陕渝界项目正如一条绿色的丝带般蜿蜒而过。它不仅连接了陕渝两地人民的心与情;更见证了绿色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成就,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条生态环保高速公路在未来的发展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辑:李源源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