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江西港口中部崛起 重振赣鄱千年黄金水道新辉煌

2024-12-31 16:23:53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江西省高等级航道事务中心主任 易宗发 -标准+

“十三五”以来,江西内河港口码头建设全面发力,港口大型化趋势明显,港口吞吐量平稳增长,港产城联动态势显现。江西奏响新时代港口发展乐章,为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江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自古为“干越之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拥有一江(长江中下游156公里)、五河(赣江、信江、抚河、饶河、修河)、一湖(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为主干线的水运资源,河流总长1.84万公里。自古以来,水路运输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畅通的赣鄱千年黄金水道,成就了江西水运“八省通衢”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赣鄱经济文化。

抢抓机遇,奏响港口发展新乐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江西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水运凭借天然优势,发挥了全省交通运输主力军作用。据统计,1955年水路运输货运量承担了全省53.9%的社会运输总量,超过铁路和公路运输货运量的总和。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京九铁路的贯通和赣粤高速公路相继建成,江西港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九江港、南昌港等主要港口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初具规模。进入新时代,江西抢抓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机遇,围绕“两主、五重”港口规划布局,不断加快推进高水平港口建设,增强港口的辐射带动能力、运输能力,建设便利、畅通、完善的江西现代化水运体系。“十三五”以来,江西内河港口码头建设全面发力,港口大型化趋势明显,港口吞吐量平稳增长,港产城联动态势显现。江西奏响新时代港口发展乐章,为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多措并举,构建港口新发展格局

江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锚定“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国前列的交通强省”任务,近年来以重大项目为引擎,加快推进高等级航道网络和现代化港口体系建设,加快补齐水运发展短板,资源整合取得阶段性进展、港口智慧绿色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效,港口呈现“四面逢源、兴港强省”的新发展格局。2023年江西内河港口吞吐量增速、水路货物周转量增速均进入全国前列。

1.水运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

(1)港口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构建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港口体系,推动优化港口布局,持续完善港口功能。“十三五”时期以来,建成九江红光国际港等23座现代化码头,新增(含新建、改造)千吨级以上码头泊位77个,千吨级以上泊位比例由10%上升至44%,港口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港口生产性泊位533个,其中,千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34个,客运码头泊位265个;设计年通过能力2.64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145.1万TEU。

(2)港口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

加快构建水陆空运输无缝对接、“公水铁”多式联运的现代运输体系,大力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强枢纽互联互通。2020年至2023年,江西建成疏港铁路11.3公里、疏港公路56.35公里。完成九江港城西港区疏港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宜春港樟树港区河西作业区、赣西(宜丰)国际物流园等进港入园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九江港彭泽港区红光作业区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加快南昌港姚湾港区、九江港都昌港区等重点港区、作业区疏港公路建设,加强了港口与铁路、公路的衔接。

(3)高等级航道网络加快形成

紧紧抓住“航道达标、干支衔接”这一要务,夯实保通保畅全力提升航道管养水平,持续改善通航条件,全面打造覆盖更广、标准更高、联动更畅、效益更好的高等级航道网络,形成通江达海的物流“大通道”。截至目前,赣江、信江全线已分别建成7个、3个梯级枢纽。赣江、信江Ⅲ级航道通航能力全面提升,全省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960.6公里,昌江航道提升工程已开工,袁河航道提升工程已正式获批,“一纵两横十支”高等级航道网主骨架正加快形成。

2.绿色智慧港口加快构建

(1)打造生态绿色水运

江西港口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加强船舶污染源头控制、综合防治和系统整治,强化清洁能源应用,通过深入推进实施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突出问题整治工作,船舶污染物系统化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接收转运处置实现全过程电子联单管理,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了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运转高效、监管有力的港口污染防治体系。完成100总吨以上船舶生活污水防污染设施改造,建成21个船舶污染物接收站,以及九江港湖口水上化学品洗舱站、九江港湖口LNG水上加注站,船舶污染物转运率、处置率均达到了95%以上。推进岸电设施安装和改造,完成600总吨以上运输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同步推进码头岸电设施建设和改造,长江干线、“五河一湖”流域实现千吨级以上码头泊位(油气化工码头泊位除外)标准化岸电设施全覆盖,港口和船舶岸电设施匹配度显著提升,使用率大幅提高。

(2)强化港口数字赋能

夯实数字基础,强化数字技术与港口业务深度融合,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手段,实现对物流、货流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利用,推动港口智慧化转型升级。目前,九江港加快港航大数据中心试点建设,创新建设九江港全程物流跟踪、船舶电子卡口、视频监控调度等16项数字化应用场景,努力打造长江中上游港航智慧大脑标杆城市。推动航运交易中心、中国(九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跨境电商等平台融合发展,积极构建“口岸+物流”体系建设,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优化服务企业能力,持续加强与各港口、口岸间的数据共享。建成九江红光国际港码头、九江港赤湖作业区公用码头等智慧港口项目,有效提升了港口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降低港口物流成本,切实提高港口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3.行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1)推进港口资源整合

为进一步均衡港口功能布局,提高岸线资源综合利用,2019年江西启动全省港口资源整合工作,组建了江西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按照“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分类施策”原则和“四个有利于”要求,完成省内国有成分码头划转、整合在建码头项目等工作,同时全力推进整合工作后的码头规范提升、接管运营以及增产增效,截至2023年底,江西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总额约292.7亿元,净资产为113.9亿元。全省港口资源整合取得了良好效果,改善了港口投资和经营主体多元分散、无序竞争、资源浪费等问题,为构建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加强区域开放合作

积极加强与上海港、福建港口、湖北港口等周边大型港口集团的合作,与长江中下游的港口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经济圈水运资源共享、产业优势互补、经济融合发展。江西与湖北、湖南等港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组合港”,推进九江港与上海港设立“组合港”,推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九江兴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等。截至2023年底,九江港连通国内港口105个,其中,长江水路直达港口26个,内河支线港口54个,江海联运港口24个,江海直达港口1个,巩固了九江港作为省内长江流域集装箱枢纽港的战略地位。

(3)发挥港口枢纽功能

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江海联运、水铁联运为重点,以支线运输为补充,干支联网、协调共进,聚焦九江区域航运中心发展战略,推动矿石、煤炭、建材、集装箱等大宗货物更多地向水运集聚、走水路集散,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23年,全省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6 889.2万吨,货物周转量493.1亿吨·公里,分别同比增长19.0%和19.1%;完成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00.3万TEU,同比增长13.4%,矿建材料、煤炭、金属矿石、水泥、非金属矿石等大宗货物吞吐量分别完成10 477.7万吨、5 979万吨、2 668.5万吨、1 501.2万吨、1 138万吨,分别占全省总量的39.0%、22.2%、9.9%、5.6%、4.2%。

科学谋划,开创港口发展新局面

面向未来,江西港口使命重大,发展前景广阔。江西将围绕形成服务优质、保障有力、绿色低碳、高效智能的规划目标任务,聚焦港口码头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打造多式联运枢纽,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等多方位发力。重点推进赣江、信江中上游如吉安、上饶、景德镇、新余等地的码头建设,强化区域水运功能,提升整体运输效率;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推动九江港、南昌港等部分已建老旧码头绿色低碳改造和扩能升级,实现港口岸线更加集约化利用;以完善功能为导向,支持液体散货码头、滚装码头等项目建设,畅通省内危险化学品、滚装汽车的水路运输通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西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提出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善作为”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地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朝着“主港崛起、内河复兴、航行天下”这一美好愿景稳步前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水运力量。

编辑:李源源

责编:李宁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