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坐落在西南地区的温控食品加工配送基地——中交冷链(重庆)智慧产业园项目二期顺利完成1797根桩基施工,提前完成工期节点目标。
据介绍,中交冷链(重庆)智慧产业园项目毗邻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的源发地、起始站和主枢纽,临近重庆铁路口岸和铁路综合保税区,位于“四向齐发”国际通道体系的区位格局,距核心商业区25KM,30分钟左右可通达主城区,50分钟快速到达果园港口和江北机场,便于开展多式联运。项目由中交四航局投资建设运营,二期投资额超5亿元,建筑面积7.13万平方米,占地103亩,规划建设内容包括1栋多温区物流中心、1栋常温区物流中心,1栋倒班宿舍等,于2024年12月6日正式开工,计划2025年12月30日建成。
优化施工工艺 安全高效完成桩基节点目标
项目建设工期紧,现场桩基数量多达1797根,施工任务重,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同时,现场场地有限,作业设备交叉频繁,对现场施工精细化组织要求高,管理难度大。“项目团队锚定节点目标,积极展开技术攻关,科学优化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抢抓施工建设关键期,确保工程优质安全顺利推进,提前完成了桩基施工节点目标。”中交四航局总承包公司重庆冷链项目总承包部负责人赵友军介绍。
中交四航局总承包公司重庆冷链项目总承包部技术负责人李冉涛表示,项目现场土层主要为回填土,松散且分布不均,成分复杂,对桩基成孔造成一定难度,且施工质量要求高,桩基施工工艺的选择尤其重要。
针对复杂地质环境下的成孔质量难题,项目部组建技术攻关小组,结合地质资料与现场实际情况,优化桩基施工工艺,经过多种典型施工工艺的比对研讨,最终决定采用“临时钢护筒”、“永久钢护筒”、“回灌法”相结合的桩基成孔工艺,确保成孔质量,尤其是临时钢护筒施工工艺,有效减少了成孔过程中塌孔的现象发生,提高了桩基施工质量和效率。
桩基成孔质量得到了保障,如何高效、精准地开展桩基施工成了项目建设当务之急。“项目桩基共分为3个大单体,单个单体群桩最多1012根桩基,密度大及场地狭小;桩位密集,桩间净距小最小仅为1.6米;桩孔深,最大深度约40米。”赵友军介绍道。如何在有限的工期内,确保群桩跳桩施工以及合理制定桩基总体施工顺序,避免相邻桩基间扰动,是本工程的重难点。
项目团队在收到桩基图纸及地勘资料后,立即组织项目技术管理人员对地勘及设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每根桩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结合实际情况,为每根桩量身定制嵌岩深度和桩长。在得到精确的施工技术参数后,项目团队选用适当的施工工艺,有效指导现场施工,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单桩成孔速度,同时,通过加快清孔速度、提高钢筋笼下笼效率、配备充足的混凝土运输罐车等措施确保桩基施工高效有序开展,极大地节省了施工工期。
践行生态环保理念 打造品质绿色示范工程
自开工建设以来,项目团队充分考虑项目地处居民区、物流园区及属地政府办工地核心区,临近中西欧班列始发点等地理环境因素,结合桩基施工工艺优化,对桩基施工中的泥浆环保处理展开研讨,弃用了原来设计的泥浆护壁、旋挖钻孔的施工工艺,所选用的新施工工艺避免了原来设计需大量使用的泥浆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了生态环保施工,为后续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着力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体系建设,以‘快、准、狠、稳’安全管理四字诀为抓手,多措并举筑牢安全生产防线。项目团队认真编制安全文明施工方案和扬尘控制方案,规范施工围挡和大门标准化,设置车辆清洗装置、扬尘自动监测仪、雾炮机及自动喷淋装置,并做好裸土覆盖,有效减少扬尘和噪声污染,高效实现项目全过程‘零事故、零伤害、零容忍’、建造绿色化的安全文明目标,获得当地政府的认可,连续两年荣获‘重庆市建筑施工扬尘控制示范工地’荣誉称号,并获评2024年度‘重庆市建筑安全文明工地’、重庆市‘二星级智慧工地’荣誉称号。”中交四航局总承包公司重庆冷链项目总承包部副经理、安全副总监王映龙介绍。
据悉,项目二期计划2025年5月底主体结构全部封顶,2025年10月完成联调联试,12月底竣工并达到运营投产条件。目前,项目招商工作正稳步推进,项目园区已有包括蒙牛乳业等20余家不同类型的优质企业入驻,投产率近50%,成熟达产后预计创造超过3000个工作岗位。
编辑:李旭雅
责编: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