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布,中铁宝桥集团新一代特纯钢辙叉首次出口欧盟正式装车发运!”3月24日下午3时30分,随着中铁工业旗下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宗民一声令下,首批14根出口欧盟铁路的特纯高锰钢辙叉从中铁宝桥辙叉分公司正式启程发往上海港。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钢铁大动脉”。近年来,在位于陕西宝鸡的“铁道器材研发中心”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深入践行“三个转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先后推出新一代特纯高锰钢辙叉和特强合金钢辙叉,为铁路装上了更为强大的“心脏”。
为国铸“叉”一甲子
中国铁路装上“中国心”
1966年,在国家“三线建设”的伟大号召中,铁道部宝鸡桥梁工厂(中铁宝桥前身)应运而生,承担起为我国铁路制造钢桥梁、铁路道岔和辙叉的历史重任。
1968年,随着四跨厂房的拔地而起,一条专门生产高锰钢辙叉的生产线顺利建成。1990年,中铁宝桥辙叉制造迎来了第一次“大升级”。公司引进当时世界最为先进发VRH生产线建成投产,直接带动了冶炼和铸造技术的升级换代,第二代高锰钢辙叉呱呱坠地,立刻在铁路设备制造行业引起了巨大轰动。
2000年以来,中国铁路迎来又一轮“高速发展期”。“现在的火车跑得更快、拉的更多,对铁路道岔和辙叉的冲击、磨损更大,打造更具耐磨性、耐冲击性、耐久性、安全性的新一代辙叉箭在弦上、刻不容缓。”中铁宝桥总调度长王磊说。
2023年5月10日,由中铁宝桥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特纯高锰钢辙叉正式发布。几个月后,新一代特强合金钢辙叉应运而生,国内多家中央媒体第一时间进行宣传报道。
新一代特强合金钢辙叉
助力新材料“挺立潮头”
投资研发合金钢辙叉,既是中铁宝桥适应市场的具体实践,也是中铁宝桥实现产品全覆盖、巩固市场龙头的必然举动。几年来,围绕新一代特强合金钢辙叉的创新研发,倾注了中铁宝桥诸多的心血和智慧,创造了产品从“0”到“1”、从“跟跑”到“领跑”的“宝桥速度”。在中铁宝桥各方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下,新一代特强合金钢辙叉研发一路高开高走,连续取得了多个科研成果、创造了多项行业之最:
——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合金钢材料成分配方及制坯技术,开发了合金钢材料热处理技术,并开发了专用的封闭式恒温冷却设备及工艺,解决了心轨热处理中因冷却过程不可控造成材料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这项技术在行业尚属首创。
——建成国内行业道岔产品首套数智化自动热处理生产线。创新性提出并实施了箱式炉+取料机全过程数智化控制的方案,生产线集自动旋转备料系统、送取料系统、自动控温系统、恒温冷却设备及智能调控系统、制氮保护系统于一体,炉温均匀性可达±3℃,使用效果明显。生产线专用封闭式恒温冷却设备的三种冷却模式自行切换,调控冷却速率,消除了热处理过程人为、环境等影响因素,全面改善了热处理工作环境,显著提升了热处理质量。
——首创开发了钢轨顶弯电感应加热技术,解决了传统火焰预热效率低、加热区域不均匀、钢轨预热温度难控制等问题,也有效保证了大角度钢轨顶弯质量,避免钢轨断裂的风险。
——开发了合金钢工件退磁技术,行业内首次提出了合金钢产品剩磁控制指标,解决了合金钢辙叉剩磁对轨道信号及机车的不利影响,对铁路道岔产品剩磁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双轮驱动 “双特”加持
赋能铁路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24年,中铁宝桥累计生产新一代高锰钢辙叉、合金钢辙叉产量12000余根,出口海外市场4000余根,已连续30多年保持国内铁路辙叉最大生产商、第一出口商地位。生产中,由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大量推广,高锰钢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18%、能耗降低8%以上,合金钢实现100%国产化替代,铁路辙叉制造实现从“高耗制造”向“绿色制造”的成功转型。对此,中国铁路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这种协同创新模式,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今天的中铁宝桥,正加速产品转型升级,阔步在新质生产力浪尖上。“我们将不断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持续输出更安全、更优质、更高效、更智能、更环保的铁路辙叉,全面打造‘中国铁路辙叉第一品牌’,努力为中国和世界铁路建设贡献‘宝桥创造’。”中铁宝桥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宗民踌躇满志。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