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江与北江交汇之处,2.5公里长的思贤滘水域曾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咽喉要道”“黄金航段”闻名,却也因航道复杂、通航密集等因素,被贴上“危险水域”的标签。2008至2013年,佛山三水辖区超60%水上交通事故发生在东平水道,而其中近七成又集中于思贤滘水域,2013年,思贤滘水域被广东海事局列为十大危险水域之一。
十年光阴流转,佛山海事局加快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建设,尤其近几年,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常态化治理及流域协同共管,这片水域事故数量下降80%。2025年3月,广东海事局对原十大危险水域进行了调整,思贤滘水域成功移出了十大危险水域名单。
首个“严管”河段的发源地
思贤滘水域的蜕变,始于一套严密且极具针对性的严管模式。受陆上交通严管路段的启发,2014年首次提出打造水上“严管”理念,思贤滘水域成为佛山乃至广东最早“严管”河段。10年来,8次专项整治行动如雷霆之势,对无线电设备、锚泊秩序、航行秩序等问题展开严查,始终保持严管高压态势;建立3大类14项与严管相关的制度、流程、规范,逐步形成严管长效机制;经验推广至辖区重点渡口、重点桥梁等重点水域,以点带面,不断放大严管效应。
据统计,严管实施前5年期间,海事行政处罚环比增加1.24倍,船员违法记分增加了14倍。自实施严管以来,思贤滘水域水上交通事故数量明显下降,特别是近5年(2019-2024年)仅发生10宗小事故,事故数量下降80%以上,未发生列入统计范围内事故。
智慧海事探索实践的试验田
思贤滘水域的监管在严管的同时,同样肩负着为海事监管的信息化、智慧化探路的重要使命。十年来,从第一支视频枪建设使用,到智慧卡口应用,再到雷达站建设;从佛山海事局水上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到广东海事局监管指挥平台,再到现在的一体化智慧海事系统,思贤滘始终是智慧监管的“试验田”“实践地”。
经过近几年持续不断创新与探索实践,智慧海事监管的新应用、新技能层出不穷:“多重电子预警、全河段电子盯防、无限制电子设卡”智管网络,让船舶动态尽在掌握;“移动配员核对”,让配员不足无处遁形,实现船舶配员精准打击;“夜间电子回放”逐步填补夜间与节假日监管空白;科技与执法的深度融合,为水上安全监管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实现了海事监管效能质的飞跃。
通航环境与秩序整治的关键点
为了让船舶航行更安全有序,思贤滘水域在航路航法、通航环境管控与治理方面持续发力。十年来,将思贤滘航行避让原则纳入辖区安全航行规定,增强限制性规定约束力;“一个必须、六个不准”航行规范,配合更新的航路宣传单张与警示教育视频,有力纠正了船员不安全操作行为;助推优化调整航标设施,2024年优化调整2处航标,2017年增设1处航标,进一步改善了通航环境;针对渡口渡运风险以及沿岸非法装卸点等风险隐患,加强地方安委办、河长办、三防办沟通协同,向属地政府提出安全管理建议,推动渡口搬迁,取缔临时装卸点,形成执法监管合力,及时解决水域风险隐患点。十年来,经过持续整治通航环境与秩序,思贤滘航段航行秩序更加顺畅,船舶碰撞、搁浅、失控等事故险情得到有效遏制,船员驾驶习惯不断改善。
汛期水上安全监管的主阵地
洪水汛期安全监管是思贤滘水域监管的重中之重,是佛山海事人每年必须面对,也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汛期期间,受西江、北江上游洪水影响,入滘水与出滘水存在较大水位差,最高可达1.5米,滘内水流湍急,常伴有漩涡,通航环境极其复杂,汛期思贤滘水域通航安全管控压力大、责任大。经过多年实战与不断总结,佛山海事逐步摸索出“事前、事中、事后”三步法,通过强化前期预警、中期管控、后期疏导,以及加强上下游协调协作与科学分析研判,分时分段实施临时交通管制等举措,有效应对2022年6月、2024年4月北江100年一遇洪水、西江超十年一遇洪水影响。
十年坚守,十年砥砺。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思贤滘水域安全监管与治理,是佛山海事人十年磨一剑的成果,更是近年来佛山海事局水上交通安全治理能力提升的生动缩影。据介绍,2024年北江1、2号洪水期间,实施临时交通管制14次,有效疏导2000余艘船舶有序通过思贤滘水域,实现了洪水期间零事故。
编辑:李旭雅
责编: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