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苍茫的群山中,有一座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彝族村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东山乡外居苴村。这里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溪涧纵横,云雾缭绕,宛如世外桃源。然而,壮美的风景背后,是山高路远、箐深坡陡的天然屏障。一条蜿蜒的土路,曾是连接外居苴村小拉若自然村与外界唯一的纽带,晴日尘土飞扬,雨季泥泞难行,严重制约着村民出行与产业发展。如今,在这片高寒贫瘠的土地上,一场攻坚克难的修路战役正轰轰烈烈地展开。
筑路攻坚:党建引领下的创新破局
外居苴村地处两山夹一箐的险峻地形,国土面积61.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15人/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地广人稀高寒山区。小拉若自然村公路全长2.865公里,里程虽不长,却需穿越陡坡深谷,施工难度极大。祥云县交通运输局秉持“不让任何一户在乡村振兴中掉队”的原则,迎难而上。面对地形复杂、运输不便等挑战,局领导多次带队实地勘察,协调解决建设难题。
祥云县交通运输局发扬“两路”精神,深化“党建引领+村级自建”实践模式。小拉若公路项目具体采用“党委统筹、支部领建、群众参与”方式实施。为克服项目地处偏远、专业力量薄弱等困难,因地制宜采用“干料供应+现场拌合”方式,在项目现场架设临时拌合站,有效解决了成品混凝土运输难题。同时,县交通运输局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常驻施工现场,对路基压实度、路面厚度等关键指标进行严格把控,确保工程质量。
在县委书记的密切关心和县交通运输局、乡党委政府及村地共同努力下,小拉若自然村公路硬化项目于5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目前,每天有17名党员群众奋战在施工一线,克服高海拔作业困难,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400余米路基建设。
路通人和:乡村振兴里的希望之光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外居苴村仍有31户106人处于脱贫监测中。基础设施薄弱曾是全村致贫的主要原因。全村原有7条村组公路,仅1条为水泥路,其余6条共17公里均为土路。小拉若自然村公路硬化建设,是补齐该村基础设施短板的关键举措。这条总投资约86万元的小拉若公路,承载着外居苴村944名村民的共同期盼。
作为少数民族占比98%的山区村,外居苴村人均耕地仅0.76亩,村民长期依赖核桃、野生菌采集和外出务工维生。近年来,在县乡党委、政府指导下,外居苴村抢抓机遇,重点发展了魔芋、贡菜、蚕桑等特色产业,如今魔芋种植已达600余亩,贡菜扩种至400多亩。但土路运输成本高、损耗大,成为全村产业腾飞的“卡脖子”难题。小拉若公路的修建,将显著改善农产品外运条件,打通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未来,更多的硬化路将连接起外居苴散落的10个自然村,让上学就医出行更加便利,让彝家姑娘的嫁衣不再沾满泥浆,让深山里的药材、菌子、魔芋等成为全村致富的“真金白银”。
“路修通后,我们村的贡菜、蚕桑、魔芋、药材都不愁卖了,年轻人也可以不用翻山越岭外出打工了。”外居苴村党支部书记于彩兰高兴地说。
巍巍野猫山作证,潺潺外居苴河为歌。小拉若自然村公路的建设,不仅是一条民生路、产业路,更是一条铭刻着彝乡儿女和交通筑路人不屈精神的奋斗路。当机械的轰鸣声回荡山谷,当第一辆货车满载贡菜驶向山外,外居苴村终将撕掉“贫困”的标签,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属于自己的壮美诗行!
编辑:付饶
责编:张家顺
审核:潘思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