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因茶香奔赴,或因花色停留,或因文化驻足——滇西南小城勐海,这座浸润着普洱韵味与民族风情的“茶源之乡”,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舒展双臂,笑迎八方来客。省道S228线,沿路蓝花楹竞相绽放,紫色花海随风翻涌,串联起特色农产品、各类美食美景和非遗文化。在这里,多元文化的脉络与自然山水的肌理交织成独特的待客之道,让每一次抵达都成为一场温暖的相遇。
2019年,云南省公路局启动美丽公路建设,勐海公路分局按照“设施美、绿化美、路域美”的“三美”要求,完成国省道行道树缺株补植3311棵,着力提升普通国省道公路服务水平。自2022年启动绿美公路三年行动以来,勐海公路分局以“增绿、添彩、提质”为核心,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绿化模式,坚持“栽、管、护”相结合,着力提升S228线颜值。
伴随着夏天的脚步,蓝紫色花朵争先恐后地盛开,一朵追着一朵,将公路浸染成一条梦幻的紫色生态长廊;蜘蛛兰这一热带雨林的优雅精灵,也不甘示弱,雪白的花朵亭亭玉立,散发着诱人的芳香。一个紫得像霞,一个白得似雪,构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生态景观,为过往行人带来愉悦的视觉体验。
“会开花的运输带”激活“交通+”新图景
5月的勐海,茶香在蓝花楹的紫雾中酝酿发酵。作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一场关于普洱茶的味觉盛宴正拉开帷幕,5月16日至20日,以“融合新机遇,共筑勐海茶辉煌”为主题的勐海春茶博览会盛大启幕。茶桌前,来自四面八方的茶友围坐在一起,品味春茶的醇厚滋味,与茶商热切交流,询问茶叶的相关信息;制茶设备前,参观者驻足停留,详细询问设备的性能和优势……
布朗山乡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民族乡,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是我省最古老的古茶区之一,古茶园面积达1.95万亩。“班章茶”品牌更是享誉全国,是普洱茶中一张亮丽名片,老班章村入选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漫步古茶园,仿佛跌进一片绿野仙踪,每一个毛孔都舒展开来,身心瞬间被治愈。漫山遍野的古茶树,层层叠叠,青翠欲滴。亲手采摘鲜嫩茶青,在炒青的烟火气中见证一片叶子的“重生”,于古茶树群落间聆听茶人传承千年的制茶故事。当捧起一盏刚出锅的毛茶,舌尖尝到的不仅是勐海茶的醇厚回甘,更是边疆生态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韵味。
每逢周六勐混镇的赶集日,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在S228线旁徐徐展开,街道上人头攒动,吆喝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当地农产品、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撒撇米线酸辣香气霸道地钻进每个赶集人的鼻腔——这是独属于勐混赶集日的仪式感,属于每一位远道而来食客的人间烟火。
勐混镇的“201”大米、糯玉米、西瓜,打洛镇的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借助优质的公路通行条件,得以快速运往全国各地。目前,勐混镇糯玉米年产量达2000余吨,年收入超过200万元。实现就近就地就业700余人次,就业人员人均月收入4000元及以上,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景。这条“会开花的运输带”不仅缩短了城乡的距离,更打通了农产品出山的“最后一公里”,助推边疆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
“奔流不息的动脉”延展区域发展画卷
在滇南边境贸易的壮阔版图上,S228线宛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动脉”,一头扎根中国西南腹地,一头连接着繁忙的打洛口岸,它是昆洛公路的最后一站。它不仅是滇南“茶叶商道”与东南亚国家“边贸之路”的枢纽驿站,更是我国通往缅甸、泰国及整个东南亚地区最便捷的陆路通道,见证着茶香与商脉的跨境延伸。作为中缅贸易的“黄金通道”,它以高效畅通的运输网络,大幅压缩跨境物流时长。满载着东南亚热带水果的冷链车、装载橡胶原料的集装箱,沿着这条公路日夜穿梭,让跨境货物在飞驰的车轮间实现价值跃升。
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勐景来,“边陲露水街”大型赶摆活动正热闹上演,街边摆满傣味烧烤、手工傣纸等特色商品,游客穿梭其间的同时,沉浸式感受古法榨糖、慢轮制陶、傣锦制作、傣纸制作、传统酿酒、傣舞等传统技艺展示与体验。距打洛口岸3公里的“独树成林”景区内,一棵千年古榕正上演着自然奇观:粗壮的气生根如绿色瀑布垂落地面,盘根错节形成“一树成林”的壮景。
S228线不仅是生态景观的天然画廊,更化身区域发展的产业纽带,见证着绿美公路建设从“颜值”到“价值”的华丽蜕变,在中缅边境,一条生态美、产业兴、文化活的绿色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付饶
责编:张家顺
审核:潘思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