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 如今大不同

2025-11-20 10:15:34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旭雅 通讯员 杜竞栋 周苗 -标准+

清晨的阳光洒在潼湖生态智慧区的智慧大道上,双向八车道的路面干净整洁,车流有序穿梭;道路两侧,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延伸向远方,宽阔中央绿化带是特色,一年四季花开,特别是木棉花和黄花风铃木格外引人注目;夜幕降临后,智能路灯次第亮起,暖黄的灯光照亮街巷;商铺里人流涌动,与远处产业园区的灯火交相辉映——这幅宜居宜业的城市画卷,正是惠州仲恺高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如今的日常。

“以前这里是荒地,现在路通了、灯亮了、企业来了,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家住附近的村民陈叔的话,道出了项目与区域共生共长的真谛。8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亟待唤醒的土地——路网稀疏、河塘密布、设施薄弱,交通瓶颈困住了区域腾飞的脚步。它的改变从2017年1月开始,中交城投作为社会资本方中标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创新与总部经济区首期道路、智慧大道市政基础设施PPP项目(以下简称“惠州项目”),项目采用“PPP+施工总承包”模式,以BOT(建设-运营-移交)方式实施,实施内容涵盖总长约21.48公里的城市路网,合作期十年,其中建设期三年,运营期七年。

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经过项目全体人员精心努力,项目各单项工程于2020年12月开始陆续进入运营期,从“建好”到“管好”,五年运营路,惠州项目团队从建设者转身成为城市“动脉”的守护者

“全生命周期”建设思维筑牢运营根基

惠州项目启动之初,摆在团队面前的不仅是“筑路”的挑战,更是“为未来运营铺路”的考题。当时,征地拆迁涉及多村利益协调、涉铁涉军工程需反复对接专项部门、设计变更要平衡功能需求与建设成本,每一项都关乎项目能否按期落地、后续能否顺畅运维。

“建设阶段就要想到运营的痛点。”惠州项目负责人叶立明介绍,“为避免运维阶段‘蹚雷’,我们在项目建设初期就植入‘全生命周期’理念,比如道路基层采用高强度材料提升耐用性,排水系统按海绵城市标准设计减少淤堵,照明设备选用易维护的智能灯具……”

2022年5月,惠州项目全线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其中,首期道路二标段、惠桥快线(一期)工程评定为惠州市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示范工地,新华立交跨线桥工程评定为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惠桥快线(一期)工程评定为中交集团优质工程奖。这份“建设成绩单”,成为项目运营的第一个成长印记。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2020年12月8日,惠州项目运营期开启,新的挑战接踵而至:21.48公里路网涵盖8条道路、数十座桥梁,还有排水、绿化、智能交通等配套设施,如何实现“全覆盖、无死角”管养?路网周边外部单位频繁施工,怎样避免资产损坏?惠州台风暴雨多发,如何保障设施安全?

没有现成的答案,就针对问题找办法。项目团队以“啃硬骨头”的劲头,开启了运维体系的搭建之路。

面对“设施多、管理散”的难题,项目团队首创“六大系统精细化管养”模式——道路每日巡查、桥涵每月检测、排水每周清疏、绿化按季养护、路灯故障24小时修复、环卫全天候保洁。智慧大道的排水口每周都会有养护人员清掏杂物,确保管道通畅;每到雨季来临前,团队都会提前对所有易涝点开展多轮排查加固,辖区内20余处易涝点始终保持“雨停水退、路无积水”,这背后正是日复一日精细化管养沉淀出的扎实功底。如今,项目路灯亮灯率稳定在95%以上,道路完好率保持在98%,“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风貌成了常态。

2022年,有企业在惠州项目运营范围的智慧东路附近施工,差点损坏地下综合管廊。针对外部施工干扰问题,项目团队迅速复盘,建立“准入审批-过程监督-完工验收”全链条机制:施工前签订保护协议、明确责任,施工中派专人现场盯守,完工后联合三方验收。此后,类似的资产损坏纠纷再也没有发生。

应对极端天气,团队更是在“实战”中成长,项目形成了完善的“监测预警-应急管控-灾后修复”应对机制。通过事前排查、事中管控、事后快速修复与总结优化,显著提升了基础设施的气候韧性,保障了公众生命财产与项目资产安全。2025年台风“桦加沙”来袭前,运维团队提前3天排查所有排水口、加固绿化树木;台风登陆时,24小时值守处置倒伏树枝、积水点;台风过后,48小时内完成所有设施修复。

“从最初的‘被动应对’到现在的‘主动防控’,我们的应急能力越来越成熟。”叶立明说。

信息化平台让运维更“智能”

“光靠人力不够,得让科技帮我们‘减负提效’。”叶立明说道。

随着惠州项目运营深入,项目团队意识到,传统“人海战术”难以满足智慧城区的运维需求,必须向“智慧化”转型。

2022年,项目团队引入智能巡查系统:巡查人员配备平板终端,发现问题实时上传照片、定位,后台一键派单;路灯安装远程控制系统,可远程开关、监测亮度,故障自动报警。

“以前巡查一条路要两小时,现在用系统定位问题,效率提升了30%。”运维专员小李展示着手机里的工单记录。

更值得期待的是正在搭建的“道路信息化管理平台”。平台整合了设施档案、巡查数据、养护记录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预判设施寿命、提前安排养护。“比如通过路面沉降数据,我们能提前发现桥梁支座隐患,避免小问题变成大故障。”项目技术负责人王桂存介绍,未来平台上线后,运维将从“经验驱动”彻底转向“数据驱动”。

当好“大管家” 与区域共生共长

通过近五年的运营实践,惠州项目的运维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技术持续升级,有力助推区域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在项目采购主体每季度的运营绩效考核中,项目始终保持“优良”等次,可用性服务费与运营绩效服务费足额支付,这份“成绩单”是对团队最大的认可。“从最初的‘手把手指导’到现在的‘放心交任务’,这也是对我们的信任,是一步步干出来的。”叶立明感慨道。

智慧大道打通后,居民从潼湖到惠城的通勤时间缩短了40分钟;中韩(惠州)产业园、深科达智能装备等385家企业落户潼湖生态智慧区,全面带动周边村民家门口就业;郁郁葱葱的绿化带里,老人散步、孩子嬉戏,曾经的“城郊”变成了“宜居新城”。

惠州项目的运营之路仍在继续,项目团队带着“把每一段路都管好用好”的初心,持续优化“智慧运维”方案,计划引入无人机巡查覆盖偏远路段,探索光伏路灯实现“绿色运维”;针对区域产业发展新需求,还将完善道路标识、增设公交站点,让城市“动脉”更贴合企业与居民的需求。

编辑:李旭雅

责编:李旭雅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