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港航企业发展论坛: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2024-07-16 16:02:52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胖雨珊 -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当前,全球经济正快速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港航企业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服务物流链提质增效、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同时,港航经济面临着经贸格局重构、技术融合提速、环保规则收紧等多重“变量”。

在此背景下,港航业应如何“变”中求“进”、向“新”而行,实现高质量发展?

7月12日,在由中国交通报社、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联合承办的2024年中国航海日分论坛——港航企业发展论坛上,来自港航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单位的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智慧新港航服务国际物流链”主题展开交流,深入研讨市场发展趋势、产业链合作、转型升级策略,分享实现港航业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经验,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凝聚强大合力。

IMG_1095 3.jpg

抢抓机遇 用好政策促进转型发展

“作为交通大国的有机组成,水运在保障粮食、能源资源等重点物资运输和国际国内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徐祖远说。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港口、航运一线视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同时,一系列利好政策相继出台,为港航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港航企业抢抓机遇,不断跃上新台阶。

作为京津冀及“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雄安新区主要出海口、“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和服务全面对外开放的国际枢纽港,近年来,天津港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

“我们用好京津冀市场、产业、政策等优势,加强环渤海干支联动,布局京津冀40家营销网点,建成了雄安新区服务中心,设立了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同时,港口‘一带一路’集装箱航线拓展至60余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借助中蒙俄经济走廊东端桥头堡和三条大陆桥过境通道优势,强化东西贯通,实现海铁联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3位,中欧班列量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天津港集团)副总裁罗勋杰说。

乘着国家重大战略“东风”,天津市滨海新区积极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据天津市滨海新区副区长陈波介绍,依托国家级五大开发区,天津市已形成以装备制造、绿色石化、跨境电商、融资租赁、冷链物流、海洋文旅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飞机、国际船舶、海工平台、租赁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商业代理、平行进口车、新能源车创新出口保持全国领先,海洋经济规模突破3300亿元,通道经济向港口经济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

“多重利好政策的实施,为水运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徐祖远介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洋浦新增航运相关市场主体超650家,有力支撑了洋浦国际枢纽海港的建设。截至2024年5月,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累计登记船舶46艘,总载重吨超531万,入籍国际航行船舶总吨位跃居全国第二。”

当前,新兴技术的迅猛崛起及广泛运用,深刻影响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从2021年至今,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未来产业进行布局。在大连海事大学极地海事研究中心主任李振福看来,这对于未来产业的内涵、发展、定位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由此可以预见,实现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目标,未来港航业仍将是各种创新科技探索与落地的重要“试验田”。

创新赋能 深耕技术打造智慧港航

以科技赋能推动港航业的智慧化转型,是嘉宾们热议的焦点。

中国交通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玉峰主持论坛时表示,近年来,我国港航企业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新机遇,持续推动港航智慧化转型,在服务物流链提质增效、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积极彰显着担当作为。

“港口和航运有很多环节,从陆域的码头装卸、堆场摆放、货物的集疏运管理,到水域的航道建设、船舶预抵信息、引航等,每个环节都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智能化转型提质增效。”李振福说。

据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李世新介绍,当前,我国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规模居世界首位,内河航道运行监测、梯级船闸联合调度等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加快,基于区块链的航运服务网络不断拓展,智能港口、智能航道、智能航保等航运服务在数字化智能化领域形成了一大批成果。

以“数字轮船,智慧航运”为发展愿景的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招商轮船),在智慧航运研究应用、产业数字生态创新方面持续深耕,不断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我们逐步将300多艘船舶80%以上的核心机器设备全面实现数据化管理,打造实时感知核心设备工况、海况环境、货物态势的数字船队。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设了全船队贯通一体的数智航运新型云平台,全业态、全场景覆盖大型多元化船队生产运营体系。”招商轮船技术总监吴建移介绍,他们还研发了“船奇小智”智慧经营平台,优化了船货运力资源配置,有效提升了船队竞争力,助推大型船队经营决策逐步走向全局化。

聚焦智能船舶发展,国家能源集团航运有限公司(简称国能航运)也成果丰硕。他们突破船舶通信导航关键技术,建立了实时可靠、安全的船岸通信基础链路;研究形成了智能船舶协同航行商用密码建设方案和大型散货船智能系统商业密码方案,满足智能船舶网络安全发展需求;突破星际北斗增强技术,建立了可信的船舶偏航预警系统。

“我们还开展了船舶智能自感知与健康态势的自评估研究,通过采集机舱数据对机舱设备状态进行监控、预测和管理,其中‘神华536’轮成为我国第一艘通过改造获得中国船级社智能船舶符号的船舶,现在我们的所有船舶都已改造为智能船舶。”国能航运副总经理王军介绍。

在港航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国内外政府机构也紧跟脚步,以数字化为引领,助推港航业智慧发展。

据鹿特丹港务局中国首席代表邹俊善介绍,为共享航运有关数据、电子文档和标准,鹿特丹和新加坡建立了数字化贸易走廊,有效提高了海运效率和货物运输透明度。

“我们还开发了一个集装箱规划平台,提供从货物始发地到货物目的地之间的运输距离、成本、碳排放量等数据,为物流企业和贸易商寻求最短的运输路线、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和最低排放的运输组合。”邹俊善说。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郭青松表示,下一步,港航业要继续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船舶的创新应用,提升行业生产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瞄准世界智能航运的科技前沿,加强技术攻关,以法规、标准、规范制定为重点,加快完善智能航运发展的政策体系。

IMG_1111 3.jpg

协同发力 构建一流综合服务体系

打造综合服务体系,提高港航服务增值力,亦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

“我们的目标是依托港口的一流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加速由‘单一港口运营商’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商’转型升级。”山东省港口集团(简称山东港口)总经理李奉利说。

以港口为核心,以供应链为特质,以一流为标准,山东港口正着力推动“码头+物流+金融+贸易+航运”协同,打造供应链全流程“工具包”。

据李奉利介绍,山东港口目前拥有15张金融牌照、30个控股类金融业态、80多项物流服务、30多个货种,经营船舶60余艘,总运力超过100万吨,服务400多家企业,同时成立了4个海外区域公司,落地10个海外仓,形成了综合的供应链服务体系。

“我们希望提供个性化的‘港口+’供应链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推出更多成熟、可复制推广的供应链服务模式,形成多主体参与、多方受益的良性循环,把供应链打造成一个共赢链。”李奉利说。

在增强港口辐射带动力、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天津港也主动作为,海向“拓航线、扩舱容、强中转”,陆向“开班列、建网络、优服务”,世界一流综合性枢纽港建设持续深化。

同时,天津港创新“政府+港口企业”联合招商推介机制,协同政府部门做好适港产业招商引育;推动相关重大项目建设,促进跨境电商、大宗商品贸易等临港产业提质升级;创建天津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港产城融合发展深入推进。

聚焦航运服务水平提升,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积极行动,推动航运要素加速聚集。

“目前在东疆聚集的水陆运输企业达41家,运力规模358万载重吨,形成了以散货船、油船、液化气船、化学品船为主导的船舶运力集群。船舶管理公司、船员公司、航运金融公司相继落户,船舶供应、拖轮、集装箱维修、集装箱租赁、航运经济等业态加速聚集。”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商务促进局局长张超介绍。

在现代化航运服务业中,仲裁是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公正、专业、高效的争议解决机制,为航运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面对当前航运业发展新要求,仲裁服务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我们积极了解航运企业需求,提供定制化仲裁服务,增强仲裁服务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资源,简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仲裁效率;建立和完善航运仲裁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为航运仲裁服务提供清晰的法律框架和操作指南。”上海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孙海华说。

作为港航业发展的安全监管服务方,近年来,海事部门加速推进海事体制机制、业务模式全方位、系统性转型升级,有力服务保障我国港航业安全、有序发展。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寿涛提出,为匹配港航业新发展、新业态、新需求,海事部门要充分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整合航运数据资源,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探索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新举措,加快推进一体化港航协同平台研发上线,保障水上交通“大动脉”畅通稳定;深化以事前预防为特点的海事监管模式,推进预防法规系统化、风险防控常态化、源头治理前置化、预警监测智能化、监管执法精准化,以优质监管服务为港航业发展保驾护航。

识变求变 全面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港航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港航业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变革,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取得实效,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加快应用。

“为指导航运企业绿色运营、推动行业绿色发展,我们打造了面向行业的绿色减排和碳资产管理平台‘船奇碳智’,实现船队碳监察、碳优化、碳资产管理,目前我们正联合产业链主要参与方开展产业链创新探索。”吴建移介绍。

国能航运也积极融入绿色发展新趋势。据王军介绍,国能航运于2020年年底全部完成了所有船舶安装船载岸电的改造工作,建成了我国配备船载高压岸电设备最多的散货船队,并将高压岸电列入了企业新造船舶的标配要求。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常态化运行,深化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监管试验区建设。2023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加快推进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岸电使用量1.2亿度,同比增长64%;渤海湾省际客(货)滚码头和船舶岸电设施全部完成改造,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更广泛。

为持续擦亮可持续发展底色,航运企业积极探索绿色燃料动力船舶和可替代燃料的应用,构建航运能源新生态。

“我们积极推进甲醇、氨能、氢能在船用燃料领域的实践路径。去年联合湖北东湖实验室研制了我国首台600千瓦级甲醇双燃料发电机组,和我国首套甲醇柴油双燃料散货船1千伏综合电力系统。在此基础上,建造交付了我国首艘万吨级甲醇双燃料综合电力推进散货船‘国能长江01’轮。”王军介绍。

据了解,国能航运今年将选取长江干支线典型航线开展纯甲醇发电机组及锂电池混合电力推进技术匹配工作,建设一批3500吨级的混合电动内河散货船。

世界银行也同样关注航运与能源转型的问题。“我们认为没有海运就没有能源的转型。一方面,海运具备天然的能源转运功能,未来的零碳燃料会通过海运从不同的国家送到其他需求国。另一方面,海运对零碳燃料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能承担更高的绿色溢价,会更好地推动能源产业市场的形成。”世界银行交通全球实践局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高级交通专家赵曦说。

根据世界银行分析,创造绿色航运燃料的市场目前还处在非常初期的阶段,未来需要在确定公平竞争的全球政策框架,制定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标准,选择合适金融工具,打造高效、透明、流动性强的绿色船用燃料市场等方面发力。

“下一步,我们将为改善海港和内河港口的基础设施、加速推广绿色船舶、零碳航运能源生产和供应提供支持,给予相应的风险缓和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并提供技术援助等。”赵曦说。

天高海阔,未来已来。新时代赋予港航业新的使命与担当,正如李世新所说,坚持高质量推进智慧新港航建设,高质量保障国际物流链安全畅通,需要各方积极交流、共同行动,凝聚更多的共识,形成更强合力,共同以创新驱动港航业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相关

本报与港口工匠创新联盟深化合作

本报讯 (记者胖雨珊)在7月12日举行的港航企业发展论坛上,中国交通报社与港口工匠创新联盟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深化合作。

港口工匠创新联盟是在中国海员建设工会的积极倡导下,宁波舟山港集团工会和曹妃甸港集团股份工会联合发起成立的中国港口圈首个跨区域、跨领域的创新联盟。此次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是为了更好地展示联盟砥砺奋进的精神面貌,为港口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和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双方推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合作的一次积极探索。

下一步,双方将本着“平等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互相支持配合,更好地宣传与展示港口工匠创新联盟在推动港口圈互利共赢中产生的标杆典范效应,并在港口行业技术创新、劳模培养等方面加强宣传合作。

IMG_1101.jpg

编辑:白萱

审核: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