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
7月11日是第20个“中国航海日”,主题是“智慧航海 畅行未来”。当天,船舶挂满旗、鸣长笛,2024年中国航海日论坛主论坛暨全国航海日活动周启动仪式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小鹏,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工,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出席论坛并致辞。
来自国内外港航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学会协会等单位的代表交流观点、碰撞思想,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全球航运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发布《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水运篇建新功》倡议书
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吴春耕出席主论坛并作主旨演讲。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阿塞尼奥·多明戈斯发来贺信,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秘书长希沙姆·希拉勒通过视频致辞。航海日活动组织工作委员会发布了《2024年中国航海日公告》。
主论坛第一阶段由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何建中主持,第二阶段由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书斌主持。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万敏,天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副司长李毅,中国港口协会会长、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顾金山,世界航运理事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候任)约瑟夫·爱德华·克拉梅克,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裴岷山作主题演讲。
论坛发布了《2023中国航运发展报告》,2024年安全诚信航运公司、船舶名单,2024年航海领域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名单,中国智慧港口发展成果,2023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2024年中国航海青年科技奖等权威信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海辽”轮起义75周年。招商局集团船长钟文新代表“新海辽”轮全体船员发出《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水运篇建新功》倡议,号召全体海员爱国奉献,开拓创新,奔赴新征程;立足岗位,忠于职守,彰显新作为;不畏艰险,求真务实,勇攀新高峰;同舟共济,包容合作,建功新时代。
论坛还特别邀请国际海事组织、世界航运理事会、世界银行、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缅甸海事局、香港海事处、香港海员工会、印度尼西亚海员工会、菲律宾海员联合会、新加坡引航站、希腊航运金融协会等参加。
为航运业高质量发展聚合力增动力提能力
李小鹏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港口航运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推进港口航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勇于开拓、积极作为,用科技赋能航海,用智慧引领未来,进一步为航运业高质量发展聚合力、增动力、提能力,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促进全球经济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小鹏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塑造全球航运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航运业应积极顺应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新趋势,坚持创新驱动、合作共赢,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奠定坚实基础。
李小鹏强调,要坚持统筹谋划,推动系统升级,加快推进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能船舶、智能航运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发展,提升航运全要素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要坚持需求导向,强化科研攻关,瞄准科技前沿,聚焦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加强基础研究和产学研融合,努力实现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和转化应用。要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航运领域落地应用,加快提升船舶运营、港口生产和航海保障智慧化服务水平,为全球航运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要坚持开放合作,促进互利共赢,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用好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等平台,推动各国在船舶、港口、航道等领域优势互补、经验互鉴,共享智慧航海的发展成果。
推进船舶、海工装备智能化绿色化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在多层面协同发力,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全球产业技术合作,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
李毅建议,要强化创新驱动,打造船舶工业技术高地。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优势互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持续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要推进产业升级,实现高端智能绿色发展。加快船用替代燃料、节能环保新技术应用推广,推动传统航运与海洋油气装备升级。着力打造绿色制造体系,积极推动产品设计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推动船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船舶工业“智改数转”。
金东寒同样认为,应大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在船舶制造及运营全产业链的应用。在他看来,打造绿色智能船舶是国际航运发展的迫切需求。他建议,加大力度开发低(零)碳动力系统;布局研发绿色甲醇等可再生燃料的大规模低成本生产技术,在零碳及净零碳燃料领域提出中国方案;加强相关标准研制,引领绿色智能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
作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中交集团着力打造全球领先、智慧绿色、安全韧性的现代产业链。裴岷山表示,要紧跟时代浪潮,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3E超大型港机、深海远洋核心装备、国际航运物流等领域取得突破,全面提升航运事业全产业链发展能级,以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加速智能转型,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航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慧港口、数字航道、绿色疏浚、智能装备、现代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智能激发航运事业新动能。
构建更具韧性活力的现代航运体系
与会专家认为,就中国航运业而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航运业务场景深度融合为关键,持续构建更具韧性活力的现代航运体系,对谱写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水运篇至关重要。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吴春耕表示,要着力深化航运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开展前瞻性研究和科技项目攻关,加快新一代自动化码头核心软硬件自主研发和应用。努力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培养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手发力,推动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合力。积极参与国际海运治理,加快技术、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推动相关技术和标准“走出去”,为全球航运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航运业是全球经济的生命线,为提升全球互联互通水平、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供了坚强保障。万敏表示,中远海运集团深刻地认识到,构建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将为全球经贸可持续增长注入强大动能。目前,中远海运致力于打造“航运+物流+港口”一体化的全球数字化供应链服务生态,构建全球数字化供应链平台。中远海运集团期待加强全球范围的航运、港口、铁路、公路等关键物流节点的合作,共享资源,共创产品,共建生态,为提供灵活多样、绿色智能、韧性安全的全链路服务不懈努力。
长期深耕港口领域的顾金山表示,提升港航智慧水平是全球物流网络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的需要。顾金山建议,相关部门牵头,搭建由港航企业、科研机构组成的智慧港口研究平台,集中资源形成合力,减少各港口各自投入研发造成的浪费,在着力解决我国港口共性的痛点、堵点的基础上,着眼世界前沿科技,持续保持中国在全球智慧港口的领先地位。他还表示,要把网络安全当作智慧港口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断提升港口网络安全水平。
希沙姆·希拉勒表示,智能船舶的技术研发与应用,集中体现了航运业与船舶工业的深度融合,新兴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使用,提高了通信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促进了航运业高效运转。全球航运业产业结构布局加快调整,唯有锐意革新、精诚合作,才能谋求共同发展。
约瑟夫·爱德华·克拉梅克同样认为,航运业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主航行船等技术和设备,推进智慧航海,是敢于拥抱变化的体现。面对发展新趋势,要坚持开放合作、深化创新,塑造可持续、安全、有保障的航运业,为实现美好的未来前景贡献力量。
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
因海而兴,向海图强。天津是京津冀海上门户、“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拥有2100平方公里的海域资源和联通国内国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天津港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航运枢纽,通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吞吐量位居全球前十。
张工表示,天津将奋力弘扬新时代航海精神,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走深走实,让港口、产业、城市相互赋能,联动发展,更好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天津也将以此次航海日活动为契机,学习借鉴各地航海航运发展思路和成功经验,增进与各大港口和航运企业的务实合作,携手为航运业智慧绿色转型、蓝色经济发展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
连茂君表示,要依托天津港核心战略资源,不断拓展远洋航线,打造绿色智慧港口,高标准建设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要强港产,深化“五型”开放,实施自贸实验区提升行动,优化开发区海洋产业主体功能,大力发展港航服务业、临港产业、海洋产业,高质量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要兴港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塑造一流城市环境、创造一流开放氛围,高标准建设新时代“四宜”美丽“滨城”。
中远海运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在天津港创新建设了一批以分散式风电为主的绿色能源项目,通过风光储一体化,助力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成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万敏表示,天津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优越,航运服务要素集聚。未来,中远海运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持续深化与天津在智慧港口、数字化供应链建设、绿色港航发展等领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编辑:陈维
审核: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