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航海文化论坛:扬帆历史长河 共绘未来蓝图
海风轻拂,海浪轻摇,一场关于航海文化的盛宴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天津拉开帷幕。7月10日,2024年中国航海日“航海文化论坛”在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发展航海文化 服务航运强国”为主题,探讨新时代航海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旨在进一步发挥航海文化助力作用,服务航运强国建设,促进航海文化的广泛交流与可持续发展。
历史回响 航海文化的璀璨篇章
依海而生、因海而兴,海洋塑造了天津独特的文化气质。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开场宣传片的带领下,今年的“航海文化论坛”正式开始。作为今年的会场,国家海洋博物馆特别设置了打卡点、书画比赛展等活动区域,与会嘉宾与博物馆观众欢聚一堂,共同庆祝第20个“中国航海日”。
论坛伊始,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徐祖远以一段段关于航海历史的精彩讲述,将现场观众带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619年前,郑和船队扬帆起锚,开启了睦邻友好的航海之旅,世界“大航海”的齿轮就此开始转动。从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传奇,再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勇气与智慧,航海家们的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探索未知、追求梦想的征途。
“在探索广袤浩大、变幻莫测的海洋过程中,人类形成了灿烂的航海文化。悠久的航海历史造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海文化,形成了历史性、时代性、开放性、目的性四大鲜明特征。”徐祖远介绍,千百年来,睦邻友好的中国航海文化塑造了辉煌的精神文明,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深度对话、相互尊重与文化融合。
中国航海文化不仅塑造了辉煌的精神文明,还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指南针助力航海技术飞跃;精湛的造船技术帮助人们走向更远的深蓝;泉州港等千年商港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国的航海文化自古以来就代表着大国气质,代表着包容、开放的国家秉性。宋元时期,泉州港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来自世界各国的船舶和商旅人员云集于此,往来不息。马可·波罗来到泉州港后,不觉惊叹中国遍地都是黄金。可以说,唐宋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航海文化的一个高峰,郑和下西洋又把我国航海文化和航海事业推向了另外一个高峰。”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孙文剑说。
文化传承 航海精神的现代演绎
随着时代的变迁,航海文化并未因科技的进步而褪色,反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论坛上,多位航运业界的代表人物分享了他们在传承航海精神方面的实践与思考。他们表示,航海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现代航运业发展的精神支柱。通过加强航海教育、推广航海文化、培养航海人才等措施,可以激发更多人对航海事业的热爱与追求,为航运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交通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马国栋介绍,7月2日,由中国交通报参与承办的“我们一起去看海”专题宣传活动在上海启动,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广泛关注。多年来,为推动航海文化发展,报社组织策划了一系列主题采访、进行了多种交通文化建设的尝试、推选了一系列“最美人物”,做到了见事、见人、见魂。下一步,报社将积极覆盖更加年轻的受众群体,凝聚各方合力,推进航海文化的发展,以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推进民族复兴的伟业。
与会嘉宾精彩的演讲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聆听,国家海洋博物馆大厅两侧人头攒动,其中不乏家长带着孩子的身影。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原局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会长宋德星说:“今年,‘中国航海日’已经走到了第20个年头,其间,我国航海历史研究不断深入,航海知识科普工作稳中有序,青少年群体的航海教育事业卓有成效。今日,能见到这么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里来学习和体验航海文化,我感到十分激动和欣慰。”
近年来,以航海为主题的博物馆和展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航海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中国航海博物馆、国家海洋博物馆、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通过丰富的文物展示、生动的船模复原、创意的文创产品,让公众近距离感受航海文化的魅力。特别是“中国航海日活动周”期间三馆联合举办的“舰证强军·中国海军名舰展”,不仅展示了中国造船技术的智慧,也激发了公众对航海知识的浓厚兴趣。
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赵峰说:“中国航海日的设立和举办,不仅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普及和增强了全民海洋观念意识。航海日一届又一届,航海人一棒接一棒。相信随着我们的努力,航海意识会更加深入人心,航海文化对于航海事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会更加显著。”
未来展望 航运强国的追梦圆梦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隆重开展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为申请设立“中国航海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孙继表示,设立“中国航海日”的申报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及其他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这不仅反映了广泛的民意,也是航海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19年后的当下,我国航海事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实现由航海大国向航海强国的转变。这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航海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精准聚焦航海文化的短板,牢固树立并不断增强航海文化意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我国建设航运强国,增强公众航海意识而努力。
面对全球航运业的深刻变革和激烈竞争,与会者一致认为,加强航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建设航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海军原副参谋长、少将段昭显从海军与“中国航海日”的渊源和发展,探讨了我国海军发展历程与中国航海文化的关系。著名环球航海家翟墨在回忆个人25年的航海经历时动情地说道:“2015年,当我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经过地中海城市马耳他时,当地人以国宾的礼仪迎接了我。这代表了其他国家对中国航海人的尊重。”
论坛期间,多位专家就完善新时代航海文化发展顶层设计、推动航海文化建设新的发展、促进航海文化遗产保护、加强航海人才培养、强化国民的航海文化意识和观念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建议,为高质量发展中国航海文化,建设航运强国指明了方向。
汪洋大海,见证了世界的相交、文明的相通。穿越浩瀚时空,这颗蓝色星球上还有更多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编辑:蒋利
审核: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