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筑牢交通强国基石

2025-10-28 10:07:10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廖睿聪 整理 -标准+

安全保障直接关乎民生福祉。近年来,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以及深圳海事局等单位,围绕提升安全保障能力这一核心课题,攻坚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形成示范经验,并入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典型案例。

今日本版选取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深圳海事局与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的典型案例,展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监管、创新LNG加注监管“12345工作法”及四擎驱动的福建特色现代化交通治理模式三项试点建设成果。

——编者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危货道路运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

【实践效果】

目前,浙江省危货驾驶员超速次数较2020年下降96%,亡人事故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72%、90%。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监管转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精准化”管理,“联动闭环”管理。

带动整个供应链降本增效,全省企业规模化水平较2020年提升16.5%。

在浙江,一款“浙运安”App成为货运司机们爱用的明星产品,也成为浙江交通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治理加码的“安全锁”。

“这款应用刚推出的时候,司机们抵触情绪很强烈,认为是又来给他们加‘紧箍咒’。”“浙运安”专班应用侧负责人刘能在一次访谈中透露,试运行期间,货运司机们曾觉得这款应用的推出是为了抢他们的饭碗,但短短1年后就情形大变。“大家开始主动找我聊天,告诉我安全码用得好不好。”刘能说。

这款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打造的“浙运安”危货运输智控应用,创新“一码三闭环”管控模式,让全省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了全面提升。

“浙运安”通过对驾驶员赋“蓝黄红”三色安全码管理,规范驾驶行为。实施“人—车—企”全要素闭环管理机制,在全国率先实施车辆全路段精准限速管理,弥补按单一限速值管理盲区。“浙运安”按季度落实企业安全等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其赋“蓝黄橙”三色安全码,对高风险企业增加监督检查频次、限制扩大经营范围和新增运力。

“浙运安”还基于电子运单,让驾驶员在发车、装货、回场、卸货4个核心节点打卡作业,精准管控运输业务。浙江交通联合应急管理、生态、公安、市场、消防等部门构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体系,打造源头管控、罐体监管、应急救援等9个协同场景,实现跨部门全方位闭环管理。

此外,浙江交通以立法形式明确对危货企业、驾驶员分级分类动态监管,明确禁止挂靠及其对应的法律责任等;制定《浙江省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出台包括行业规范性文件在内的10余项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制度完备的治理体系。

深圳海事局——

创新LNG加注监管“12345工作法”

【实践效果】

2024年12月,深圳海事局牵头实施的“构建水上液化天然气(LNG)燃料加注海事服务体系”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牵头编制的国家标准《液化气体船舶安全作业要求》获“2024年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近日,广东深圳大铲湾码头迎来“新奥普陀号”专用LNG加注船,以“船对船”模式,为“ZIMJasper”集装箱船完成LNG燃料补给,至此,深圳盐田、蛇口、大铲湾三大集装箱港区形成LNG加注全域覆盖网络。

近年来,深圳港LNG加注业务的增势明显。今年1月至7月,深圳港LNG加注量已达31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57%,这一数字已超过2024年全年加注总量;而截至9月底,前三季度累计加注量进一步攀升至37万立方米,同比增幅仍保持在103%,业务规模稳居国内港口前列。

这背后,是深圳海事局形成的一套成熟的服务体系——船舶LNG加注“12345工作法”。

统筹协调“一关键”——深圳海事局牵头编制《液化天然气燃料水上加注设施作业安全规程》《液化气体船舶安全作业要求》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填补船舶LNG燃料加注作业技术标准空白;创新设立加注作业“总协调人”机制,有效提升LNG加注效率和安全性。

监管应急“两手抓”——深圳海事局编制《船舶LNG加注监管指南》,全面规范监管执法;编制LNG加注专项应急预案,加快推进LNG船舶应急锚地规划建设,逐步解决安全职责不清的问题和日益增长的加注业务与有效防范加注风险之间的矛盾。

安全划分“三个区”——深圳海事局将加注作业区域划分为危险区、限制区和警戒区,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安全管控措施,精准控制LNG加注作业风险。

加注业务“四步走”——深圳海事局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循环)安全管理理念,将加注作业划分为计划、实施、检查和后评估4个阶段,精准识别不同阶段的风险。

风险管理“五评估”——开展兼容性评估、同步作业评估、通航论证、系缆作业评估和应急方案评估,实施LNG加注作业风险评估优化举措,不断提升LNG加注作业效率。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

“四擎驱动”锻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

【实践效果】

目前,福建省已健全交通建设质量安全法规和建设养护标准化制度“两大体系”。2020年至2024年年底,福建累计开展科技项目研究近300项,取得各类知识产权300余项,推广小微创新成果百余项,推动形成标准规范近50项。

2023年,厦门翔安大桥获中国钢结构金奖;2024年,福建海沧隧道工程荣获“公路交通优质工程奖,同年5月,福州港罗源湾港区可门作业区6号、7号泊位工程也顺利通过验收……近年来,一批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涌现福建。

福建通过构建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法治化、标准化、科技化、专业化”四擎驱动治理体系,形成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化交通治理模式。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针对责任落实软、执法依据操作性不强等共性难题,福建出台《福建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条例》,创新推出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制等50余项立法举措,并同步实施“立法+释义”模式,由省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制配套的条例释义,大幅提升执法效能。

以标准化建设为核心抓手——福建交通系统总结实践经验,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高速公路“三准入、四集中、五提升”、普通公路“四新五化”、水运“五四四三”标准化管理模式;编制出台《福建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等多部标准指南,形成覆盖交通建设全产业链的第三代福建标准化集群。

科技创新为关键支撑——福建交通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建立30余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形成覆盖全产业链“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开展“小微创新”为主的“四新”技术征集推广;依托在建项目,聚焦跨海通道桥隧、智能建管养和高性能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开展各类科研攻关和标准研制。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