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交通运输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典型案例集(第一辑)》,分为建设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加强科技创新驱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深化交通运输改革、促进交通产业发展七大类别,共计44个典型案例入选。
即日起,本版将摘选刊发7类典型案例,展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成效经验,首期展示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在建设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试点案例,敬请关注。
——编者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现代化基建样板 绘就交通新篇
创新高速公路集中养护理念
【实践效果】
作为高速公路集中养护的首创省份,江苏已在近30个路段成功实践。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高速公路区域路网运行综合效益提升与施工成本节约累计超40亿元,形成了《江苏高速公路集中养护工程交通组织协同管理工作指南》等一系列经验成果。
秋日碧波之上,全长32.4公里的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如巨龙横卧,日均车流量超10万辆次。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桥上,养护人员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道路保洁、坑塘修补、绿化修剪、防眩板更换……一项项养护工作有序开展,往来车辆顺畅通行。这得益于“近零感”的养护模式,将行车影响降低了78%,真正实现了“施工不扰民、通行更顺畅”。
在沈海高速公路江苏段集中养护工程现场,2台大型摊铺机与7台无人压路机组成的智能机群方阵正进行潮汐式整齐摊铺碾压。“我们采用多工序集约协同施工,原本需要上百天的作业,现在30天左右就能完成。”集中养护施工负责人介绍。
随着江苏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突破百万辆次,荷载持续加重,公路病害呈现“多、杂、重”特征,传统养护模式暴露出交通干扰大、质量难保障、安全风险高等痛点。为此,江苏创新提出大流量高速公路集中养护模式,实现“同路段多项目、多工种同步交叉施工”。
集中养护不是简单的工序叠加,而是通过系统筹划打破传统“单打独斗”模式,整合同一路段内路面、桥梁、交安设施等项目,以“管制时间最短、交通影响最小”实现养护效率与通行保障双赢。在决策与组织阶段,建立“一路三方”协同管理保障机制,从区域路网层面统筹规划全年多个项目,精细化设计交通管控和施工工序,缩短施工影响时长、提升作业期间路网运行效率。在实施与管理阶段,高效动态调控工期,应用智慧化施工设备、绿色低碳的新型材料等创新技术,保障集中养护施工效率和质量。
目前,长三角地区地方标准《高速公路集中养护规程》已完成立项。下一步,江苏交控将继续推动集中养护升级和推广,持续擦亮“苏式养护”品牌。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建设立体集约智能高效的机场枢纽
【实践效果】
飞机平均滑出时间同比降低9%、平均滑入时间同比降低15%、年均节省航空燃油约1.3万吨;“One ID”服务使旅客安检时间缩短20%、旅客登机效率提升40%,机场服务人员成本降低50%;“机场通”服务会员数量突破1400万人次。
近日,第138届广交会如期而至,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客流量持续增长。航站楼内,旅客通过“机场通”App提前完成值机,凭“One ID”身份标识快速通过安检,短短几分钟便抵达登机口;停机坪上,远程机坪塔台实时监控航班动态,飞机滑入滑出高效有序——这幅便捷高效的画面,正是广东以“立体集约、智能高效”理念推进机场枢纽建设的生动写照。
2024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7637万人次,接近设计容量。随着客流量持续激增,旅客安检排长队、飞机滑行久待等问题逐渐显现。与此同时,三期扩建工程启动,大规模施工与机场正常运行如何兼顾,成了必须战胜的双重挑战。
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推进下,一系列创新举措为机场枢纽服务效率提升破题。
“一朵云(One Cloud)”是提前预判的“贴心管家”,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预判客流量,提前调配安检通道和值机柜台;“一张网(One Net)”为廊桥对接按下“加速键”,覆盖全机场的物联网,如同延伸至每个角落的“神经末梢”,实现设备状态与运行场景的实时感知;“一张图(One Map)”是行李转运的导航仪,在机场的“数字地图”中,地面服务人员能快速找到行李位置,行李转运效率有效提升;“一个身份(One ID)”是旅客的数字身份证,人脸识别“无感”过安检、电子登机牌方便快捷。
面对三期扩建工程与机场正常运营的矛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创新打造基于BIM的不停航施工成套技术。通过仿真并分析航班滑行轨迹与施工进场路线之间的关系,排查运行航空器与施工机械、人员、车辆等要素之间的冲突隐患,实时监测关键指标,将扩建工程对机场正常运营影响降至最低。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农村公路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
【实践效果】
“大数据+”构建起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系统,覆盖贵州18.5万公里农村公路。2024年,全省共开发护路员岗位2.3万个,形成“以路养人、以人护路”的良性循环。
邓安卫是贵州省盘州市的一名基层公路养护工,每天8时,他都会开着皮卡前往自己负责的路段巡查。“这条路每天都有不少乡镇客车经过,必须勤来察看,遇到棘手问题就通知综合管理系统养护单位的人来维护。”他说。
邓安卫口中的系统,是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创新研发的“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系统。进入该系统,贵州省农村公路情况一目了然:不仅包括全省、各地、各县管养的公路里程、路网结构等基本情况,还有全省各地管理和养护有关信息及农村公路运营的情况。
“要把约占公路通车总里程80%的农村公路管理好,还真是不容易。”贵州省公路局农村公路处高级工程师王鹏介绍,“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系统由省级统一搭建,市县直接使用,有效避免了各地在信息化方面独立门户、重复建设、数据无法共享等问题。
该系统采用“数据应用一个库、建管养运一盘棋、过程管控一条线、工作调度一张图”,实现全省18.5万公里农村公路的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
在此系统中,贵州省内农村公路、桥隧、渡口、居民点等路网基础数据与规划、进度等各项数据均可查询,管养里程分布、各技术等级里程占比、项目建设进度、投资完成情况等信息精准呈现,招投标、建设进度、督查管理、质量验收等各环节受到全方位监管。
在管理系统的大屏幕上,还实时呈现着建设、管理养护、运营三大板块,各模块数据互联、业务协同,真正实现建管养运一盘棋。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