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全球众多港口码头问题频发,世界外贸动力体系被打乱。突出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集装箱空箱在港口大量堆积,造成大规模拥堵,挤占了主要贸易航线上的大量运力,而我国外贸企业却面临着集装箱结构性短缺的局面。此次“空箱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疫情的暴发,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集装箱转运效率低下、利用率低等问题。
面对疫情背景下暴露出的行业短板,本文从推动构建空箱调运中心、充分利用智能数据、合理提高集装箱产能、重塑企业发展战略,以及使用其他运输方式转移运输需求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市场失衡背后的能力不足问题需重视
国内外集装箱市场失衡明显。我国是一个出口型国家,集装箱货物运输以出口为主。由于疫情管控得当,运力得到迅速恢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成为孟加拉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主要进出口贸易伙伴。在2021年第一季度的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中,上海、宁波舟山、深圳、广州等国内主要港口都保持着10%以上的同比增长率。
由于西方国家疫情管控效果堪忧,生产力恢复缓慢,因此对自中国进口商品的依赖性加强,同时向中国出口的货物量减少,这直接导致作为货物运输载体的集装箱自中国发出后未能及时回流,散落在全球各地造成堆积,使得中国国内集装箱一度十分紧缺。
由于欧美疫情仍在反复,造成港口缺工、码头缺车,截至2021年6月,澳大利亚各大港口的空集装箱数量超过5万个,英国的费列斯托因港口运输状况过度拥挤,已经停收空柜。来自中国的集装箱在运抵北美和欧洲后,返程移动相对较少。全球集装箱航运本是闭环流动,疫情的暴发和航运港口的堵塞,打乱了原本井然有序的循环结构,造成“欧美空箱无处安放,国内空箱一箱难求”的失衡局面。
此次“空箱危机”的暴发,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新冠疫情的暴发只是导火索,由此暴露出来的港口码头对集装箱的宏观调控不足等问题才是真正的症结,具体原因包含三点:一是港口码头宏观调控能力弱。当前国内部分港口服务水平低,服务质量低下,难以为集装箱的转运和调度工作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导致集装箱调运系统紊乱。港口对许多集装箱的调度不合理,经常发生不必要的二次调箱,造成资源浪费。二是对集装箱的调运缺乏大数据的科学测度。由于缺乏大数据的分析测度,众多港口及航线对集装箱调度缺少准确性、科学性,在集装箱转运过程中经常出现对用箱需求的错误估计,缺乏科学的调度方案,也使得集装箱调运系统整体抗压能力弱,面对疫情等突发状况的冲击无法及时作出合理有效的应对,导致集装箱调运体系失衡。三是当前国内集装箱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集装箱产业经过2019年的行业性亏损和2020年上半年的订单匮乏之后,突然迎来对集装箱需求的井喷式增长,相关产能无法有效适应,恢复需要一个过程,短时间内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提升科学分析和精准调控能力很重要
推动构建空箱调运中心,提升港内空箱周转效率。2021年8月12日,上海港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迎来揭牌仪式,为其他港口空箱调运作出了示范,空箱调运中心的建立能够提升港航物流资源配置能力和港口航运综合服务水平,为临港新片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政府可以对此类空箱调运中心的空箱报关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充分调动空箱调运中心的活力,提高港口航运综合服务水平,共同探索建设港口物流业务新形态。此外,各大港口可以对单批次、大批量进口的空箱给予“免堆期”支持,为空集装箱建立绿色通道,降低企业调箱成本,促进空箱回流速度。
充分利用智能数据,科学评估集装箱调运需求。对于航运业来讲,大数据是助力航行的劲风,可为解决当前集装箱失衡问题注入新的动能。大数据时代,运用智能数据测度短中期航线运力的分布及一段时间内运价的变动,可有效帮助船运公司更好地调控运力在航线上的投放及集装箱调度时间,从而改善集装箱短缺现状。对于舱位紧张的航线,可通过优化船舶配置和租赁市场船舶的方式,补充航线运力,满足市场需求;对于准班率低的航线,通过提高航速可确保运输质量,进而提高单船周转率,保障航线准班率。通过有效的数据支持,对集装箱调运需求作出精确合理的测度,可以加强集装箱调运配给,促使集装箱转运快速走上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
合理提高集装箱产能,规范市场秩序。集装箱的生产周期相对较短,一般只需6至8周就可以投入使用,因此市场可以根据供需情况自主进行矫正。自2020年9月起,我国就已经开始逐渐提高集装箱的产量,到2021年8月的月产能已达到50万标箱。在扩大产能的同时,要认识到目前国内集装箱供给的紧张是全球集装箱资源分布不均所致,是一种相对的失衡,而非绝对的短缺。对于制造业来讲,相当于未来的市场需求提前释放,待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堆积在国外的空箱会陆续回流,集装箱的调运也会逐渐恢复正常。这就需要船运公司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对价格进行管控,依法查处违规收费、“黄牛”炒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强海运口岸的市场监管,保证市场的良性运作。
顺应大数据发展趋势,打造“一站式”实时信息平台。大数据时代,航运企业需要抓住大数据革命带来的“机会窗口”,了解面向不同航运业务级的数据应用,针对不同部门的业务需求,重塑航运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当前航运企业融入大数据时代的难点在于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企业内部需要打造一站式的船、箱、货实时信息平台,实现全物流跟踪可视化,打破“部门墙”“行业墙”“地区墙”等阻碍数据流动共享的壁垒,加快数字化转型,向智能航运方向发展。航运企业需紧跟大数据发展形势,整合部门需求、汇总业务数据,挖掘和查询相关需求变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跨平台业务数据进行关联,全面实时得出分析结果,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匹配起来,全面系统地掌握集装箱转运的实时动态,分析各条航线的转运速率,通过大数据测算给出最优解,充分挖掘各条航线的承运潜力,加快集装箱转运。
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利用其他运输方式分担运力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的船舶运输业务和陆上丝绸之路的综合物流业务被注入新的活力。陆上丝绸之路所涉及的深圳—昆明—德克兰—安卡拉—鹿特丹等多条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改善,铁路集装箱运输加速发展,运输效率大大提高。2021年8月6日,第九条中欧班列线路正式开通,配合已有的渝新欧、蓉欧、西新欧等线路,集装箱铁路运输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保障,能够有效分担集装箱运输需求,成为海运运力的必要补充。同时顺应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应加强沿线港口资源整合,推动建设国际航运网络,联合中远、中外运等企业集团对重点港口进行投资建设,打造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化港口群,推动沿线港口业务结构升级,提高转运效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
(作者系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