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优化超大特大城市疫情防控措施

2022-02-08 10:01:44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孙健 -标准+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多国肆虐,我国部分地区防控形势一度严峻。遏制疫情传播的重要方式在于降低人群流动和聚集,以降低疫情在人际间的传染风险。公共交通是城市有序运行的基础保障,处理好疫情防控与保障公交有序运营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以陕西西安为例,近日随着全市降为低风险地区,城市进入常态化疫情管控阶段;但面临春运客流和周边省份零星散发病例的压力,仍需采用区域性封闭管理模式。

在此背景下,如何兼顾防控疫情和保障运输需求,进而合理实施城市公交管控举措,成为面临的重要问题。作者通过跟踪研究,从多个角度出发,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超大特大城市公交优化运行提出建议。

城市公交疫情防控面临较大难题

城市公交出行需求量大。城市公交已成为我国超大特大城市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式。以西安为例,2020年全市道路公交共有运营车11705辆,线路总长度7726公里,全年运营总里程超过4亿公里,总客运量达8亿人次,日均218万人次。如此巨大的出行量,使得城市公交管控压力巨大,是疫情常态化管控中面临的一大考验。

乘客个体管控措施规范化难度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居民个体防疫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卫健部门及各地疫情防控部门均多次强调,提醒市民出入公共场所做好常态化防控措施,包括正确佩戴口罩,配合测温、亮码、检查行程卡等措施,尽量做到不扎堆、少聚集。然而,规范化实施个体乘客防控措施难度较大,经常出现口罩长时间重复佩戴及未正确佩戴、不及时进行手部消毒等情况。另外,测温、亮码和行程卡仅对已出现症状和途经中高风险区人群有效,无法鉴别隐性携带者,对极具传染力的德尔塔变异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病毒难以实现良好管控。

超大特大城市公交运营情况复杂。以西安为例,截至2020年,公交线路超过400条,覆盖了城市绝大部分地区。受城市道路其他车辆、路面施工、环境变化、交通管控等影响,道路公交运营情况相较于其他交通方式更为复杂。此外,西安公交共使用来自超过30家公司生产的300多种型号的客车,车辆本身的差异进一步增加了制定针对道路公交统一管控举措的实施难度。

由于乘客聚集密度、线路运行时间及始末站点条件差异较大,对于车站以及车内消杀尺度步骤和频次尚未形成统一规定。交通运输部2021年11月17日印发《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指南(第六版)》,要求对中、高风险区途经的车辆进行一趟一消毒;对于低风险区途经车辆一日一消毒,对于封闭环境的首末站等(如交通枢纽乘客候车区),消毒频次为每日1次。但缺少对开放式公交车站进行消毒的规定,而且超大特大城市跨区、区间及区内线路差异巨大,需进一步在实施层面细化消杀规范。

充分吸收城市公交有效防控经验

针对疫情管控,各地党委、政府均十分重视。超大特大城市因人口密集、传染风险更大,也总结出一些经验做法。

武汉。2020年年初,武汉面临巨大防疫压力,1月23日正式实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疫区封锁”措施,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得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上述禁令直至当年4月8日解除。

2021年8月3日,面对新一轮突发疫情,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关于全市公交采取临时管控措施的公告。具体内容如下:全市常规公交、轨道交通、轮渡、长途客运班车、巡游出租车、网约车等司乘人员一律佩戴口罩。常规公交、轨道交通、轮渡实行测体温、亮“健康码”绿码乘车。对禁止通行的封控区内轨道交通站点临时关闭,公交线路绕行;对允许通行的封控区内轨道交通站点乘客“只出不进”,公交站点“只下不上”。暂停始发和终到中高风险地区的长途客运班线,全市巡游出租车、网约车亮“健康码”绿码乘车。

广州。为应对广州白云区出现的新冠肺炎相关疫情,2021年12月4日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启动市区交通管控措施。地铁方面,8号线小坪站、石潭站出入口封闭,双向列车暂不停站通过;常规公交方面,新市和均禾街道内所有公交站点临时撤销,总站临时停用,途经公交线路实施“飞”站,区域内部线路临时停运;巡游车、网约车方面,防范区域内(新市和均禾街道)巡游车、网约车暂停运营;公路客运方面,广园汽车客运站、罗冲围汽车客运站暂时停运。

天津。为应对出现的新一轮新冠肺炎本土疫情,2022年1月8日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2022年1号通告:严格管控措施,非必要不离津;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带头落实“非必要不离津”要求。同时,天津多区发布重要提示“非必要不离区”。部分途经天津市津南区的公交线路采取临时停运或者区间运营等临时调度措施。地铁1号线李楼站至东沽路站,6号线二期(渌咸段)双港站至咸水沽西站实施“只出不进”措施。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优化城市公交管控建议

加强枢纽客运流线管控,增加区间公交车。针对城市公交枢纽在疫情防控中的薄弱环节,对枢纽疫情风险进行评估,加强枢纽内部客运流线管控,尽量实现单进单出,分布式排队。减少乘客在枢纽内部聚集,实现公交枢纽内部乘客流线的有序流动,减少枢纽疫情风险。面对零星散发的本土疫情,大部分城市可能会采用区域性封闭管理模式,在此背景下,可在管控区域内增开区间公交车或截断相关公交线路,保证区域外和区域内的客运需求,并加强跨区域管控,防止疫情在不同区域间进一步扩散。

强化车内安全标准,加强乘客密度控制。与公共卫生部门合作,研究当前疫情传播风险和佩戴口罩、手部消毒等一般性防护措施下公交车内乘客安全间距,明确现阶段合理、安全的乘客密度,制定相应公交车内载客和通风标准,增加公交车统一消毒站点。严格执行途经中、高风险区的车辆一趟一消毒,区域内所有站点每日消毒。对于发生确诊病例的城市,要求开放式公交车站进行每日消毒,一般车辆每4至6小时消毒一次;对于往返重点交通枢纽站(如机场、港口、大型公交枢纽站等)及单程运行时间超过2小时(或单程超过30公里)的公交车辆实现一趟一消毒。

在控制普通公交乘客人数方面,可由公交司机或车上安全员负责,车站志愿者协助,对上车乘客执行限流措施,确保每辆公交车乘客人数最多不超过规定值。在此背景下,适当增加通勤高峰时段公交车运力、缩短公交车发车间隔,在大幅降低每辆车载客量的同时,保持基本运力配备。建议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日常限定每辆公交载客人数上限50人(保证人均0.8米以上距离);区域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降低载客人数上限为25人(保持人均1.2米以上距离)。

错峰出行调控需求,提升数字化联防联控能力。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居家办公;或采取弹性工作时间,提前或推后上下班时间,降低通勤高峰时段内公交客流压力。加强预约出行,通过乘客自发或企业组织,针对出行时间和出行线路较为固定的乘客,在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通勤通道和公交线路投放定制公交车辆,通过手机App提前网上预约,精准提供公交服务,提前定量控制每辆车的合理客流密度。加强不同数据库间数据共享及联动,构建多领域联合防控体系,将“健康码”“行程卡”等信息与手机支付公交费用功能打通,便利乘车和多部门联防联控。

加强工作人员管控,强化公交防疫宣传。相较于普通乘客,公交司机、售票员等工作人员更为便于管理。考虑到司机、售票员感染风险较大,应加大相关工作人员在疫情期间的管控力度,避免工作人员感染疫情。通过各种手段加强乘客防疫安全知识宣传普及,让乘客理解并配合相关管理工作,自觉配备必要防护装备,在车内保持合理安全间距,减少不必要出行,降低交叉传染风险。

(作者系长安大学未来交通学院教授、执行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李源源

审核:孙英利